周震宇口語邏輯課重點心得
從形成觀點到設計表達策略
前言:周震宇口語邏輯課重點
我想無論是學生、職場工作者、自由工作者、領導階層、自媒體或個人品牌經營者,都一定會需要「口語表達」的能力,雖然我之前已經上過鏡頭教練洪婉蒨《鏡頭表達訓練營》,但我覺得這比較著重在針對鏡頭的表達,口語邏輯會需要找額外的學習資源。
於是我在找尋相關資源時,就發現了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的口語邏輯線上課。
開設線上課前,周震宇已是業界知名的聲音訓練講師,資歷超過 25 年,而他的三堂線上課,目前都有 4.9 顆星以上的評價。我也很好奇這些課的差別在哪,於是做了番比較後,發覺有下列不同:
- 《聲入人心-周震宇的人聲必修課》(Hahow):學習聲音的精確使用與優化。
- 《邏輯表達力-周震宇的口語邏輯優化課》(Hahow):學習有邏輯的表達策略,豐富說話內容。
- 《周震宇的聲音策略學》(知識衛星):為聲音打造形象,擬定溝通策略,算是集前兩堂課內容的大成,但著重在「聲音形象」上。
至於這篇想與大家分享的《邏輯表達力》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 口語邏輯表達的基礎:理解邏輯表達的涵義、5 個邏輯基本功和 20 個邏輯地雷。
- 口語邏輯表達的架構:如何孵化觀點、如何萃取觀點,4 個敘事工具、6 個論述工具和 4 把讓表達更有力的鑰匙。
- 雕琢邏輯表達的細節:人性如何干擾理性、4F 設計表達策略、弦外之音和 6 種修辭技巧。
先在第一階段打好基礎,認識「邏輯推導理論」和「邏輯謬誤」,第二階段則是深化你的表達內容,從平時蒐集資料開始,花時間累積自己的專業知識,最後提供了 14 個方式教你表達更順暢。
只要上完前兩個階段,通常就能擁有不錯的邏輯表達能力,但我們表達的對象始終是人,光有邏輯只是讓你說話沒有破綻,因此講師設計了第三階段,除了讓你能把話好好說出口,還要把話說好聽。
在這篇文章裡,會依序介紹課程三個階段裡可以學到什麼,最後是我的真實心得,以及我認為這堂課適合的對象有哪些人,希望對在考慮要不要購課的你有幫助。
除了這堂課,如果想獲得更多溝通表達的學習資源,可以參考:溝通表達課程推薦,3大學習方向解決不同情境難題
想追蹤更多「學習」新知,歡迎關注:
1. 線上課程/平台優惠折扣整理 (持續更新)
2. 跟著DEAN學一點 Facebook社團
3. 跟著DEAN學一點 LINE社群
4. 線上學習文章統整頁
第一階段:打好口語邏輯表達的基礎
什麼是邏輯表達?為什麼要學好邏輯表達?
周震宇引用了台灣哲學家冀劍制教授的話:
- 邏輯:哲學提供了一些比較客觀的思考方式與規則,藉以判斷該想法是否較有說服力,這個工具就叫做「邏輯」。
- 邏輯表達:把腦袋裡的概念組織成前後連貫的陳述,且必須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這就是「邏輯表達」。
如今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去表達自己想表達的,使用文字與聲音的頻率,反倒比沒有網路的時代多更多;即便是離線生活,也一樣會有需要好好表達的時候,像是澄清誤會、說明原委、爭取相關權益等等,能把話說清楚的人,在這些情境下肯定比較吃香。
由於我們在學校沒有受過邏輯思維的訓練,說話或寫文時很容易誤觸「邏輯謬誤」的地雷,可能會導致內容僅部分正確、充滿偏見或沒有重點,所以學會邏輯表達就成為了現代人的重要課題。
2種邏輯表達的基本功
講師周震宇介紹了 5 種基本功,分別是聚焦法、歸納法、演繹法、類比法和中翻中等,由於最重要的是其中的歸納法和演繹法,因此接下來著重介紹這兩種推論方法。
1. 歸納法
透過有限的觀察,在特定情況下找出共同點,進一步推斷出普遍情況下可能都會是這個結論,例如:我看到的冰都是冷的,所以所有冰都是冷的。

換言之,就是你發現了有 N 個相同的事實,於是判斷 N+1 個也會是相同的事實。
這個推論方法有優點,也有缺點:
- 優點:能幫我們判斷因果關係,並以因果關係做為邏輯推理的客觀依據,再用觀察、實驗、調查等等驗證手段,來驗證這個推論是否為真。
- 缺點:只能推斷出可能的結論,無法直接證明該結論的正確性。
歸納法主要有 3 種功能:
- 把未知整理成已知:如感染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就是透過大量病例整理而來。
- 把特殊放大為一般:達爾文經過大量觀察,發現環境變化後,能適應新環境的物種會生存下來,不能適應新環境的物種則會滅絕,進而推演出環境不斷篩選出更適應的物種而使整體進化的過程,歸納為「物競天擇」的定律。
- 把具體延伸至抽象:透過大量的實際案例與實地觀察,歸納出一個共同現象,如「從眾效應」就是透過觀察人們在不確定情況下的共同行為與決策,歸納出這種現象的普遍規律。

但使用歸納法時,必須注意以下 4 點,以免使用錯誤:
- 事證的樣本數要夠多夠廣,且沒有反例,以及參考樣本要有足夠代表性:只要觀察的樣本數越多,結論被推翻的可能性就越小,不要犯下「有限事實得出普遍結論」的錯誤,就像「我看到的烏鴉都是黑的,所以烏鴉都是黑的」,這就會淪為「以偏概全」的謬誤中。
- 確認是否不何時宜:只要因為時間的推移或環境的變化,推論的某些條件不存在,結論就不足以成立。
- 只要是人,都有變數:就像是你觀察到一個人每次赴約都遲到,進而推斷他下次赴約一定會遲到,但人是最複雜的生物,無法從行為的歸納來推斷出普遍結論。
- 所有被歸納出的定律與法則都是暫定的,直到出現新的反例或事證,來補充或推翻:對眼前事物抱持一定程度的懷疑,盡信書不如無書,多思考、多請教厲害的人或多跟不同領域的朋友討論,避免以管窺天的問題發生。
歸納法在生活上有很多應用,比如:
- 工作日誌,能以此找出自己最常見的工作習慣、容易犯的錯誤、能有效率做好的事情是哪些
- 腦力激盪時,寫出所有點子後,把點子做歸納整理,可以看出自己的思考脈絡是什麼。
2. 演繹法
這是跟歸納法相對的推論方法,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提倡。演就是推演,繹就是理出頭緒,也就是根據某些普遍的前提來推斷一個特殊結論是否為真,來把複雜的頭緒給理清楚。
演繹法的推理過程通常由下列三個步驟構成,又稱為三段論法:
- 大前提:以一個陳述句來呈現,通常是來自於普遍的生活經驗或科學的定律法則。
- 小前提:呼應大前提的個案或特定現象,也是以一個陳述句來呈現,小前提要能裝得進大前提,可以想像大前提是一個大水桶,而小前提是一個小水桶,小水桶要能裝得進大水桶一樣。(小前提會需要套進大前提得出結論)
- 結論:只要能看出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間的關係,很快就能推演出結論。
例如:
- 大前提:長時間使用冷氣的情況下,變頻冷氣比定頻冷氣省電。
- 小前提:公司今年全面換成變頻冷氣。
- 結論:所以公司今年夏天的電費會比去年少。

演繹法一樣有 3 個功能,如下:
- 從已知推導到未知:從已經知道的前提來推導未知的答案。
- 大前提:公司營業額的來源,不外乎新客戶的貢獻、老客戶的回購。
- 小前提:最近三個月,新客戶貢獻持平,但公司營業額減少。
- 結論:可推估是老客戶的回購率下降。
- 從一般推論到特殊:從眾所周知的效應來推論個案的狀況。
- 大前提:牙齒表面經常附著一層細菌,每當吃了含糖的食物後,細菌會分解糖分,形成酸性物質侵害牙齒表層組織,導致蛀牙。
- 小前提:小明雖然早晚刷牙,但每天都喝好幾杯的加糖咖啡或手搖飲。
- 結論:所以小胖就蛀牙了。
- 從抽象推演到具體:以現有的理論或法則做為大前提,再提出一個假設做為小前提,多數情況下需要透過觀察、實驗、調查、分析等等方式來檢驗這個假設能否成立。
- 大前提:已知人都會死。
- 小前提:張三是人,李四是人。
- 結論:所以,張三和李四都會死。

使用演繹法時,也要注意下列 2 個注意事項:
- 再三確認前提正確還是錯誤:如果前提本身就是錯的,就可能推演出看似正確、實則錯誤的結論。比如像是以下幾種前提:
- 「女生開車技術不好」
- 「這個時代沒有手機根本活不下去」
- 「講師的粉絲數越多,招生越容易」
- 前提正確,結論卻不一定正確:現代社會非常複雜,經常會出現意料之外、具爭議性的情況,例如:
- 大前提:醫生的職責是救人。
- 小前提:醫生為某人執行安樂死,沒有救助病人,反而讓病人死亡。
- 結論:這個醫生沒有當醫生的資格?(安樂死本身仍存在爭議)。
認識常見的邏輯謬誤
在第一階段課程最後,為了讓我們更能理解邏輯出錯會有什麼問題,講師周震宇提到 20 個邏輯上可能出現的謬誤,這裡則列出幾個我認為比較常見的邏輯謬誤:

1. 沒有證據
由於網路發達,社群媒體興盛,總是會有人用以假亂真的內容博取點閱率,轉貼文章之前,最好先看過這篇文章所依據的「事實」和「研究」是從哪來的。
「事實」就是是否真的有發生,「研究」也最好去查證是否真的有這份研究報告,或這份報告早已被另一份研究推翻,以免自己成為網路謠言的傳播者。
2. 斷章取義
是指不顧說話者的本意、不顧全文或整個段落的原意,直接從當中擷取一段話或是一段文字,用自己的方式亂解釋,不但劃錯重點,還會誤導別人。
除了生活當中可能會遇到這種人之外,電視台為了收視率,有時會故意把一些聳動的話剪出來當作節目預告,吸引觀眾注意,通常要看完整段敘述,才能知道實際上在說什麼。
所以我們不管在哪個平台上看到影片,都還是要存著審視的態度看待這些影片的內容。
3. 過度延伸
指的是只看到一小部分事實或徵兆,就想像力大爆發,亂編事件後續的發展,用口語化的方式形容,就是「過度腦補」。
有內心小劇場、有疑心病習慣的人特別容易因為腦補而做了過度的推論,延伸出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如果他們又深信自己的推論,很可能會做出傻事,如丈夫指稱妻子不忠,與人有染,明明毫無證據,卻在爭執中用凶器傷害了妻子,就是這類推論謬誤可能發生的憾事。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過度延伸」的傾向,平常盡量練習分辨什麼是「已發生的事實」?什麼才是「自己推出來的結論」?再從推論過程去看有哪些謬誤或找出確切證據。
小總結
老實說,看完 20 個邏輯謬誤的單元,連我都迷糊了,我們真的有可能在說完話時,又回頭檢查自己犯了哪些謬誤嗎?我自己覺得難度比較高。
所以我覺得這些內容主要是協助我們讓覺察謬誤的能力變強,同時也促使認知邊界變得更寬,不會再全盤接收看到、聽到的所有資訊,而是會採取謹慎小心的求證態度去看待。
想檢查資訊是否有推論謬誤的問題,參考《如何有架構地思考與溝通?志祺團隊探討議題的關鍵技巧》提到的「檢驗資料」方法,可以幫你釐清某條資訊中有什麼是事實、什麼才是推論出的觀點。
第二階段:口語邏輯表達的架構
在第一階段打好地基,懂得辨認何為真、何為假,也知道該如何做邏輯推演後,就要懂得開始建立表達的架構,形塑個人觀點。
課程中除了教你蒐集資料,形塑個人觀點外,也介紹了 4 個敘事工具、6 個論述工具和 4 把讓表達更有力的鑰匙,接下來我想要重點介紹「蒐集資料」與「個人觀點」兩個部分。
如何建立邏輯表達的架構?
講師周震宇認為,在邏輯表達上,事實第一,觀點第二,我們所提出的觀點必須依據事實推論而來,否則就會沒有力道。但人腦容量有限,不可能記得所有資料,所以這裡引用了「達爾文筆記本」的故事,讓我們更理解平日要如何慢慢建立架構:
達爾文的筆記本除記錄了生物演化的觀察筆記、閱讀筆記、思考筆記和暫時得到的結論之外,也記錄了關於演化論的反對意見。因為他發表完「物種起源」後,遭到各方攻擊,也幸好他早已思考過絕大部分的反對說法和質疑,並一一記錄下來,才有辦法逐個擊破。
因此,我們的筆記不只要蒐集個人觀點和資料,也要記錄「如何打臉自己」的反方質疑。平常記錄下來的筆記,有空時就找找是否有可以吐槽的地方,要是能經常這樣做正方、反方的練習,還能同時鍛鍊邏輯思考能力,一舉兩得。
可以說,建立邏輯表達的架構,是需要花時間累積的,但想培養出有份量的觀點,這樣的過程卻不能忽略,就像在學武功前,要先天天紮馬步,練穩下盤一樣。因此在課程中,講師周震宇將培養觀點具體比喻成「孵化」的動作,也就是「孵化觀點」,馬上就能理解培養觀點需要一點耐心。
如何蒐集資料並孵化個人觀點?
所謂的「觀點」就是透過眼睛觀察,再透過思考所淬煉出來的主觀結論。講師周震宇認為,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觀點,多半是眼睛有在看可沒有觀察,或是大腦有接收資料但沒有思考。
想培養觀點,像母雞孵雞蛋一樣,有兩個階段:
- 建立資料庫(雞窩):平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先開一個資料夾針對某領域慢慢蒐集相關資料,並經常回頭複查與統整。
- 輸入與輸出(孵化):就母雞孵化雞蛋一樣,有了雞蛋,還是要持續補充營養,才有很多蛋可以生出來。「孵」就是閱讀與思考,而「化」就是孵觀點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所聯想到的、體會到的東西,化成文字寫出來,就是屬於你個人的觀點。

假設你對看電影很有興趣,電腦裡就可以開一個資料夾,把看過電影的影評、媒體訪問導演或演員的報導、經典台詞、朋友的觀點等等都存進去,假以時日,這個資料夾就成了你的電影資料庫,三不五時打開來閱讀、咀嚼、思考或把電影重新再看幾遍,甚至加入同好俱樂部。
你長期泡在裡面,才能深入去思考,找出細節,講出高含金量的觀點,而不只是走馬看花,講一些別人講過的東西。講師周震宇也建議,如果行有餘力,就要開發多個「雞窩」,比照第一個。
建立資料庫的具體方法可參考:Notion實戰課程評價,課後心得與專案實作分享
如何萃取觀點並形成個人見解?
想萃取出好的觀點,平常要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把書裡的精華都作筆記紀錄下來,並花時間蒐集與整理資料,勤勞的思考,累積知識,等累積到一個程度,自然就能脫口而出有深度的觀點。
講師除了推薦使用「康乃爾筆記法」做筆記之外,課程中也提供了兩種需要快速產出觀點的做法,如「觀點連結法」和「感官連結法」,以下重點介紹。
怎麼用「康乃爾筆記法」做閱讀筆記?
講師周震宇推薦「康乃爾筆記法」,格式如下:

最好按照書的章節來做筆記,也就是每個章節都做一張「康乃爾筆記」。
但要注意,除了主題、關鍵字和摘要是用抄的之外,最後一定要產出屬於自己的心得或者觀點,就算你的觀點和作者一樣,也一定要換句話說。
閱讀筆記延伸閱讀:
1. 瓦基「化輸入為輸出」課程重點筆記 (含我的創作實例)
2. 閱讀人高效閱讀課程評價,27堂課幫助你有效輸出
3. 鮪魚閱讀心法課程評價,學會這幾招讓讀書更有效率
需要快速產出觀點,怎麼辦?
雖然好的觀點需要時間累積,可總是會有一些場合需要我們快速產出個人觀點,如課程後分享心得。當你腦袋裡什麼想法都沒有的時候,就不需要再考慮思考的深度了,有兩種做法可以參考:
- 觀點連結法:把現場討論的話題跟「雞窩」裡的資料做連結。
例如:我很喜歡看電影,今天學了一整天的邏輯表達力,讓我聯想到《靈魂急轉彎》裡的一句經典台詞:「別錯過生命的喜悅」,我想要提醒我自己,既然學了這些邏輯表達的工具,就別錯過好好表達的機會。

- 感官連結法:從感覺、視覺與聽覺這三個元素去找出可以表達的素材。
例如:今天學了一整天的邏輯表達力,我最有感覺的一句話是:「邏輯表達,是先求真,再求善和美。」未來我會更加重視求證,並且多練習邏輯推論。

「感官連結法」除了談感受外,還可以說說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如:
- 關於今天的講座,最有感覺的是哪一句話?
- 今天對哪個畫面,印象最深刻?
- 從剛才幾個人的分享裡,聽到了什麼?
快速產出觀點需要多看多聽,用現場能取得的線索來連結個人,只要能連結的部分越多,能立即取用的部分也就越多,別人看你就會覺得你說話有條有理,無形中提升了專業度和可信度。
但以上提供的,仍然只是應急的方法,還是需要累積資料庫裡的資料和觀點。
第三階段:雕琢口語表達的細節
有邏輯、有條理,只是讓你表達順暢,不至於一開口就被人打槍,或是一拿到麥克風就腦袋一片空白,但邏輯表達不是解決一切的鑰匙,畢竟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動物,也沒有人喜歡被說服。
所以,課程最後階段要你理解「人性如何干擾理性」、「兩種說服籌碼」,再「用 4F 為不同對象設計表達策略」,照顧聽者的情緒和感受,把話說得更好聽、更能打動人心。
人性如何干擾理性?
話說得有理有據,不代表可以說服所有人,因為人是複雜的動物,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干擾判斷。
這裡引用了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 (Richard H. Thaler) 的理論,認為世上大部分都是「有用到理性,卻沒把理性用徹底」的人,而周震宇認為「沒把理性用徹底」的部分,就是「人性」。
這裡指稱的「人性」,也可以說是「人的本性」,包含一般人的共同行為和認知特徵,以及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表現出的特點。有些是天生的,如內向和外向;有些則是後天適應而成,如自信與自卑。
人性是普遍的天性,是演化的結果,以現今的普遍價值觀來說,是複雜多變的,有善也有惡,在課程中分為「本能 (基本欲望)」和「情感」等兩個部分來解釋。
1. 本能(基本欲望)
課程中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史蒂文‧瑞斯 (Steven Reiss) 在 2000 年論文中提到的「人類 16 種基本欲望」,分別是:
權力 | 獨立 | 好奇 | 接納 |
有序 | 收集 | 榮譽 | 理想 |
社交 | 家庭 | 地位 | 反擊 |
浪漫 | 食欲 | 運動 | 安寧 |
以「接納」來說 (翻成「被接納」更好),每個人都會有被別人認同的渴望,也就是被他人接納的欲望。在溝通表達時,我們若沒有先接納對方的觀點就直接打臉,那對方很可能因為沒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而本能地產生抗拒或逃避的念頭,這時候不管你的論述再有邏輯、條理,都不容易被對方接受。

上述內容與《志祺架構性思考課》中提到「理性阻礙溝通」的情況很類似,但又有所不同。在志祺團隊的課裡,建議使用「同理心」理解對方的立場跟你不同,並且用小故事或個人經驗作為開場;而在《邏輯表達力》這堂課講師主要是使用「4F 表達策略」,針對不同對象來安排表達內容的順序。
2. 情感
情感並非指你與對方之間的交情,而是指除了前面提到的欲望之外,還有能干擾理性判斷的情感。情感被表現出來的樣子,稱為情緒,分為下列兩種:
- 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如生氣、哀傷、喜悅、驚訝、害怕等。
- 後天學到的複雜情緒,如忌妒、慚愧、驕傲、窘迫等。
換句話說,我們在口語表達的時候,要照顧到聽者的感情和情緒,如果自認有邏輯有條理的論述內容,卻引起聽者的負面情緒,讓其聽了感到生氣、害怕、窘迫、羞恥,那麼,聽者一樣會如沒被接納時一樣,產生抗拒或逃避的念頭,自然就不可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觀點。
說服他人有哪些籌碼?
這段課程開頭沒多久,講師周震宇就拋出一個問題:「你喜歡被說服嗎?」你可以思考一下。
他目前得到的答案有兩種,第一個是「不喜歡」,第二個是「要看人」,前者比較有主見,後者則比較隨和。可不管是哪一種答案都可以看出,我們並不是真的一開始就願意被人說服。
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認為,權力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壓倒一切的首要心理目標。因此,想說服別人,端看對方是否有所求,分為兩種籌碼:
- 對方有所求:先看自己有沒有權力或利益賦予的硬籌碼,舉凡工作、考績、成績、金錢、資源、機會、人脈等等,對方想你幫忙或想佔你便宜都是好用的硬籌碼。
- 對方無所求:需要軟籌碼,如好感 (對方喜歡你、欣賞你、是你的粉絲等)、交情 (雙方的情感存摺有存款)、信任 (對方信任你) 等等。

當你沒有硬籌碼,越想表現,反倒越容易被討厭,最好的方法是:在累積硬籌碼的過程中,一併累積自己的軟籌碼。像是如果你在職場上的形象好、人緣好、聲譽好,肯定能為你的個人觀點加分。
而在「好感、交情、信任」三個軟籌碼中,信任籌碼最有價值,只要你的同事和老闆信任你,你就能得到更多機會展現能力。但要注意的是,行動的證明比起言語更有力量,即便表達能力再怎麼好,行動也一定要跟上,否則就會淪為「說一套,做一套」的人,日漸消耗自己的信任籌碼。
如何用4F設計表達策略?
除了累積籌碼之外,在邏輯表達時,為了照顧聽者的感受與需求,講師周震宇引用人力資源專家廖勇凱博士所研發的「樂思思考力模型」,這個模型把人的思考模式及偏好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概念腦」、「人際腦」、「執行腦」及「邏輯腦」。

由於思考模式不同,聆聽說話內容的偏好順序也會不同,因此他設計了四種表達策略來對應這四種思考模式,讓你一開口就能讓表達的對象有好的感受,願意聽你講下去:
名稱 | 對應類型 | 思考模式 | 偏好策略 |
---|---|---|---|
Fact (事實) | 邏輯腦 | 井字型 | 問答題 (一問一答) |
Future (未來) | 概念腦 | 直線型 | 是非題 (結論先行) |
Feeling (感覺) | 人際腦 | 發散型 | 選擇題 (二/三選一) |
Finding (發現) | 執行腦 | 螺旋型 | 申論題 (先聊天暖場) |
邏輯腦 (Fact)
這類人的思維模式是「井字型」,有架構有條理,習慣實事求是,因此在聆聽別人說話時,特別重視有沒有事實和證據的支持。
由於他們的邏輯思考能力特別好,很擅長偵查別人說話內容的真假,跟他們對話時最好是「問答題」,他問你答,而且是簡答,不要長篇大論。
舉例:《邏輯表達力》是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老師第二堂線上課程,共有 19 個單元,周老師把 100 場以上的實體課程,與超過 4000 場演講及授課的經驗,集結成這堂線上課,目前在 Hahow 上已超過 4500 人購買,也超過 200 人給出 5 顆星評價,職場溝通類課程則排名前 5,提供給你參考。
概念腦 (Future)
這類人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型」的,不喜歡繞圈子,做事通常是抓大放小,重視未來的目標與藍圖,吸收資訊時不求甚解,不關心過程裡那些雜七雜八的細節。他們對表達的方向也很敏感,一旦說話內容脫離主題,就會強勢的拉回來。
跟他們說話最好採取「是非題」的方式,如:對或不對、好或不好、可以或不可以、做或不做,要很明確,而且講了就要做,因為他們很重視行動。
另外還有一招,就是先講出你找了幾個選項,但只提其中一家的細節與原因,其他細節則先不提,如果對方不同意或想了解更多,才細講其他選擇。若一開始全部細節都提的話,反倒會讓他們不耐煩。
舉例:《邏輯表達力》是一套關於強化邏輯表達能力的線上課程,看完這套課程,你就可以學會有架構地安排自己的說話內容,未來在不同場合開口說話時,都不怕沒話可講,懂怎麼好好說話讓你更有影響力,你不是最近想轉職做講師嗎?這堂課一定能對你有幫助。
人際腦 (Feeling)
他們的感官很敏銳,很重視說話的氛圍,對太嚴肅、太凝重的主題避之惟恐不及,最好能講些刺激感官的內容,如嗅覺、味覺、聽覺、視覺、觸覺等,就能讓他們聽的津津有味。如果你能成功引發他們正向的感覺,他們就會覺得跟你很投緣,是個很好聊的人。
在跟他們說話或賣他們東西時,最好使用「選擇題」的方式,只是選項不能給太多,大概二選一或三選一就好,因為太多選項會讓他們的思考又開始發散,選擇困難症就會發作。
舉例:我跟你說,最近發現一堂課可以改善我的邏輯表達能力,上完課後,如果要臨時要發表感言,用他教的架構,馬上就說出讓別人拍手叫好的內容,我主管最近也稱讚我說話變有條理了。如果你也想要說話變更厲害,真的可以買《邏輯表達力》這堂課,尤其你的專業能力這麼好,學了這些表達技巧,個人形象一定加分很多!
執行腦 (Finding)
這類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型」的,比較沒有主見,配合度較高,準備和他們開啟話題時,要有打預防針和暖場的概念,不要一開始就切入主題,這樣他們會覺得恐慌。
和他們說話,最好採取「申論題」的方式,先講一些讓他感覺安全的話作為暖場,加上一點說明、再一點安撫,如果要讓他執行任務,務必要把目標和步驟說清楚,這樣他才會有安全感。
當執行腦的人陷入螺旋型的思維方式裡,跳不出來的時候,先用恐嚇法,再用鼓勵法,請用溫和的口氣告訴他,沒做會有什麼後果、延誤會有怎樣的下場,再表達你對他有信心,鼓勵他趕快行動。
舉例:我最近發現,好好說話真的可以為自己的專業度加分很多,所以買了一堂線上課,叫《邏輯表達力》,主要是教人怎麼有架構地安排說話內容。我上完課程後,因為老師會用小故事、生活案例來代入要教的知識,覺得還蠻好吸收的。剛好這兩天在寫下禮拜要上台報告的講稿,你可以幫我聽聽看,我說這樣的內容,還行嗎?
我的課後真實心得(以及我認為適合誰)
事實上,我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會說話的人,每一次需要講話應對的時刻我都很認真準備。
上完這堂課之後,我又重新學到了一點 ── 不管是誰,平時就要累積自己的專業,甚至要多觀察周遭,留意訊息的真假,否則臨時丟來一個沒想過的問題,還真的一下答不太上來。
此外,「邏輯表達」雖然是這堂課程的核心,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只要有邏輯就可以說服別人,可是說服是溝通的一種,而溝通的對象只要是「人」,就有許多變因,很難完全套用公式來做。
我個人的經驗是,先花一點時間觀察對方是什麼樣的人,聽聽對方說什麼,別忙著一開口就要「以理服人」,轉述一下對方的意見再開口補充。更多實際做法,我會推薦另一堂課:《如何提升溝通能力?忘形溫暖說話課的三大重點》。
最後,關於這堂《邏輯表達力-周震宇的口語邏輯優化課》,我認為適用於所有工作者,甚至是學生,除了報告、宣導、論述、演講等需求外,裡面有許多內容也適用於行銷、文案、商業寫作,像是 4 個敘事表達工具、6 個論述表達工具、如何累積觀點和 6 種修辭技巧等等,能應用在職場的任何方面。
雖然課程內容很豐厚、很紮實,但講師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加上許多個人經驗、實際案例、引經據典,全程都是白話,即便有一點專業名詞,也會盡量精確定義,不需要再另外查詢。
所以,反過來說,我認為這堂課比較不適合的對象有:
- 不喜歡課程內容太多的人。
- 認為花時間上課很麻煩的人。
- 平時不想花費功夫溝通的人。
- 想維持現狀、不想改變的人。
- 不想學邏輯表達技巧的人。
如果你想改善、優化甚至深化自己的表達能力,推薦你來上這堂課,但要注意的是,邏輯表達只是職場上必備的一項能力,其他能力如 EQ、人品和專業都同等重要。
Hahow課程相關優惠分享
79折 | 單堂 86 折、兩堂 82 折、三堂以上 79 折 有效日期:2023/12/31 23:59 | dean23 |
85折 | 全站課程滿 $1800 打 85 折 有效日期:2023/12/31 23:59 | DEAN2023 |
9折 | 精選課程滿 $1000 打 9 折 有效日期:2023/12/31 23:59 | AO230401 |
8折 | 私訊本站粉專 8 折代購 有效日期:無有效期限 | 私訊粉專 |
$300元 | 新用戶註冊獲得 NT$300 折扣金 有效日期:無有效期限 | 新用戶註冊 |
![]() | 加入《跟著 DEAN 學一點》獲取即時折扣 有效日期:人滿即關閉 | 加 LINE 群 |
線上課程/平台相關優惠資訊
線上課程/數位學習相關文章
【手機版 表格資訊在下方】
- EF English Live評價,完整費用與師資教材介紹
- Cambly評價與介紹,完整平台資訊與折扣碼分享
- Etalking評價與詳細介紹,課程實際體驗心得分享
- Wuwow評價與介紹,方案費用與師資教材完整解析
- NativeCamp評價與介紹,方案費用與師資教材全告訴你
- VoiceTube介紹與真實心得,看影片學英文的首選工具
- VoiceTube Hero評價與介紹,零元挑戰賽讓你免費學英文
- AmazingTalker評價與介紹,實際體驗3個老師後的心得
- Hi家教(Hi Tutor)評價心得分享,費用方案與師資教材整理
- Winning Plus評價 | 實際體驗英文課程後,有什麼心得?
- TutorABC評價與方案統整,費用減免小技巧分享
- Engoo評價 | 完整方案費用介紹與真實體驗心得
- italki評價與完整介紹,學習多種語言的最佳平台
- FUNDAY評價與完整介紹:耗時3個月的體驗與求證過程
- English Ninjas評價與介紹,課程模式與師資教材剖析
- Notion實戰課程評價,課後心得與專案實作分享
- 雲端工作術課程評價,教你打造高效的工作與生活
- 專案管理課程評價,入門到實務應用1堂課全搞懂
- Gipi 專案管理課程心得:打造高效團隊的4個重點
- BCG問題解決力2課程重點,專業思考框架解決商業難題
- OKR是什麼?跟KPI差在哪?5個重點高效達成核心目標
- PDCA是什麼?完整課後心得:建立高效團隊的4個重點
- Esor子彈時間管理術課程:打造工作及人生系統的重點
- Esor高效職場筆記課程心得:提升工作效率的5個重點
- 涵寶寶高效工作課程心得:提高職涯競爭力的4大重點
- 如何在職場快速升遷?資深總經理吳美君Olga的心法
- 張榮斌自我管理課後心得:4個養成習慣的核心重點
- 陳永儀壓力管理課程心得,心理師走出情緒逆境的技巧


喜歡探索新事物的團隊。
文章呈現多元觀點,不代表 Dean 本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