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要不要買線上課程

如何判斷要不要買線上課程?

7個核心問題幫助你作決定


前言:從兩大層面列出七大問題

我相信如果你也是很愛網路自學的人,很多時候在決定要不要購買線上課程時,都會陷入兩難,尤其看到每個行銷文案都寫得好像自己非常需要一樣。

我過去也常常會陷入這樣的困擾之中,每次被行銷文案打到就購買,但買完以後很常就放著沒學習。直到我體驗過非常多線上課程平台,也上過非常多線上課程後,漸漸構出一套自己的判斷標準。

我的標準,是從兩個大層面去列出七個問題,這兩個層面分別是:

  • 個人需求層面
  • 課程本質層面

接下來,就讓我用這兩個層面,列出七大問題,幫助你判斷自己是否需要購買該堂課程。

(接下來我針對的是你已經知道自己適合上線上課程的人,畢竟要購買學習之前,還是要先確定自己適不適合這樣的學習方式,可參考「學習象限」這篇文章,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Q1:課程目標能否滿足個人需求?

課程目標能否滿足個人需求

首先,第一個問題,先從個人需求層面下手。買課程前最重要的,是會需要先理解課程目標,並看看是否能夠滿足個人需求。

我過去自己有很多次經歷,就是沒有先詳細地去了解該堂課程的預期目標,看到是我關注很久的老師,加上課程主題似乎是我需要的就買,結果後來才發現課程對我完全沒有幫助。

舉例來說,如果你要上一門架設網站的課程,課程目標是:「教你架起一個電商平台」,但你的需求可能只是想要架起一個個人部落格,雖然都屬於網站架設,但卻是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向。

所以,我建議的作法,是先把你目前的「需求」具體寫下來,可以採用這樣的問句:【我目前因為 XXX 的問題/狀況,所以需要 XXX 的資源,幫助我達到 XXX 的目標。】

用前面架設網站的需求舉例,可能會像是這樣:

  • 我目前因為職場進修的關係,所以需要架設網站的資源,幫助我達到學習紀錄的目標。

當列出來後,再去對比看看該堂課程的目標,是否真的能夠解決你限階段的需求。

很多時候,當你把問題具體寫下來後,甚至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其實有更好的解法。像是如果要作職場進修的學習紀錄,也許使用筆記軟體就行,不一定要架一個部落格,那就不用買架設網站的課程了。

而這邊要特別提醒,根據我的經驗,會建議你的需求與課程目標要至少有 80% 吻合,才比較能夠真正學到自己想學的內容。有些感覺很相近的課程,那都是錯覺,買了以後你會發現學不到什麼。

Q2:對於課程內容有沒有急迫性?

課程內容是否有急迫性

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差異最大的地方,就是線上課程可以不限時間無限次觀看,這就導致很多人買了課程,大多都是放在那,也沒有真正去上課,完課率很低。

所以我認為在決定要不要買一堂課程時,「需求急迫性」會是一個要放進去考量的部分,也就是不要去為了一個未來有可能會有的需求,現在就買課程起來放

我知道很多線上學習平台,他們在作課程促銷時,都會用價格製造消費者的急迫性,告訴大家預售時如果不購買,未來就只會用更貴的價格買到。

有些人在這時候購買課程都會覺得賺到,但事實上其實是虧,因為:

  • 你只是以為你未來會有這樣的需求,但不代表你真正會有這樣的需求,也許這堂課你未來根本用不到。
  • 大多線上課程購買後可以永久觀看沒錯,但有些課程根本不會更新,如果你現在沒有立即學習,未來等到趨勢改變或是操作方式更新,舊課程就變得沒有什麼幫助了。

如果你說,可是現在不買,未來價格會變更貴怎麼辦?其實我跟你說,能夠解決你需求的課程絕對不會只有一個,等到你需要它的時候,市面上基本上都會出現價格更低的同性質課程。

所以我認為,買課程就買能夠當下解決自己問題的就行,絕對不要買來放,即便有價格誘因。

Q3:個人學習需求適合線上課嗎?

個人需求適合線上課程嗎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線上課程的人,在我的自學管道中大比例都是線上課程。但我越到後來,越發現其實也不是每一種課程都適合以線上課程的模式來上課。

第三點,我想要告訴大家的,就是在你買線上課程時,你需要問問自己,目前想要學習的內容,是否適合以線上課程的模式來傳授?因為自己的學習需求,可能更適合以線下來進行。

用我的專業領域來說,我覺得「數據分析」可能就比較不適合以預錄式線上課程的模式來上課,因為學數據分析會遇到很多問題,通常會需要即時的回饋管道,能夠馬上詢問老師,並當下解決疑惑。

另外像是一些運動類型的課程,我覺得還是要用實體課程的方式來進行,講師比較能夠即時針對每位學生給予回饋。而且現場實作的學習效果,很多時候都會比只是在電腦前看影片來得好。

我知道現在很多領域的老師,都很努力想要把自己的專業,搬到線上來進行教學。但事實上,有時線上課程能夠作到的還是有限,學生想要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還是要在線下。

所以,未來當你要購買課程時,也建議要去思考一下,目前的這堂課程內容,是否適合以線上課程的形式呈現。(有時候不見得是課程模式或內容不好,而是自己習慣的學習方式)

Q4:課程目標與持續性規劃為何?

課程是否有長期規劃

線上課程產業蓬勃發展,市面上出現超多不同種類的線上課程。而你會發現有些老師是真的站在「教育」的角度,想要真正幫助到學生,或是給予持續性的陪伴,這類型的課程都會以長遠為目標;但有些老師 (或線上課程平台),比較屬於市場導向,所以就是在短時間內找到市場需求並開設一門課,然後就不太管課程的後續,可能也不會更新課程內容,比較屬於短期的策略。

我認為,在購買線上課程時,需要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去理解該堂課程的目標與後續的長期規劃

舉例來說,我通常會把自己的需求分成兩類:

  • 短期要解決的需求:通常為單次性的,只要這次能完成就好,沒有想要變成專業。(像是你想要學做蛋糕給家人吃)
  • 長期要精進的技能:通常跟你的工作、專業有關,你需要靠這項技能吃飯,必須持續精進。

我對於短期的需求,我會去購買那種線上課程平台推出的單堂式課程,且也不會全部上完,而是看重點,解決我當下的需求而已。它後續推出的活動或企劃我就不會太去理會。

但如果是長期需要精進的技能,我就更偏向去找尋那種「學院」式的資源,因為通常這種學院都會有個大的目標方向 (或是也可以說是願景),並且有長期的規劃,會持續推出新的學習內容,也會成立能夠陪伴你成長的社群小組,在裡面可以有同學能一起討論。

某層面來說其實也是節省成本,因為如果是需要長期精進的技能,卻總是購買單堂式的課程,除了沒有整合性外,也常常需要花時間找這些課程,在時間與金錢上都是成本。

Q5:課綱列出的內容是否有深度?

課程大綱是否有深度

有些人會說,上課是為了節省自己查詢資料的時間,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我在過去的購課經驗中,發現有非常多的課程內容,都是把一個簡單的概念變得更複雜,硬湊成一門課來販售。

尤其我發現很多線上課程平台推出的課程,都沒什麼深度,整門課上完你學會的,可能不如你看一篇網路文章來得有多 (而且有時候網路文章寫得還比較好懂)。

所以我會建議,你在購買課程前,一定要先去看一下課程大綱,確認內容是不是足夠有深度,真的能讓自己學到不一樣的東西

我對於課程大綱有些觀察,經過統整後,分享幾個小技巧:

  • 課程大綱切分成很多單元的,要注意是不是真的有料,並不是越多越好。
  • 大綱名稱取的有點「玄」的,通常可能都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包裝而已。
  • 大綱名稱取得越直白易懂,有時候反而會有一些藏在裡面的深入性概念。
  • 大綱名稱中出現專有名詞,先去查一下該詞的意思,有時候概念並不難。
  • 如果塞一堆額外資源 (如訪談) 在裡面的,課程內容要注意是不是有點淺。

另外還有一招,就是如果該位講師有個人的部落格或內容平台,建議你先去爬一下,看看他是不是只是把他原有的免費內容,轉換成影片課程形式販售。(不是不能轉換,而應該根據學生需求去調整,不是只是把文字內容轉譯,全部放上去而已)

而如果你說,有些課程沒有顯示課程大綱怎麼辦?其實我也不太敢保證,因為我目前遇到的也是一半一半,有些是因為內容太多,沒辦法一一列出;有些則是因為沒什麼內容,所以不敢列出來。

但有一種方法可以參考看看,就是去觀察一下這堂課的行銷是否一直強調「課程目標」,而不是課程內容。這種可能就是會教一套固定的方法,你需要完全參照。至於這個是好是壞,我認為見仁見智。

Q6:課程講師是否擁有專業背景?

課程講師是否有專業背景

如果你有關注現在的線上教育領域,你會發現越來越多沒有專業背景的素人講師出來開課。學生的學習成效很大會取決於老師的程度,所以通常上素人老師的課程,學生能學到的還是有限。

素人講師沒有不好,但如果今天要學習的是高專業性的內容時,我會建議還是要知道課程老師的程度在哪邊,所以事先去調查老師的背景就很重要了。

在【線上課程老師怎麼挑】的這篇文章中,有提到了幾個與專業背景有關的評斷方式,像是:

  • 從個人內容觀察講師實務經驗
  • 利用關鍵字確認領域相關程度
  • 看看其他領域專家對他的評價

當然,如果你覺得太麻煩,我認為你可以參照以下兩種方式:

  • 只購買自己聽過的老師課程 (但要注意該老師開的課程是與你所知他的專業領域有關)。
  • 搜尋老師名稱沒出現多少相關結果的老師課程不要買。

我現在在購買課程時,也基本上只買在領域中幾個知名專業講師的課程,雖然價格都不便宜,但我能確保的是他們的課程能夠帶給我一些額外的知識收穫。

不過還是要強調,素人講師沒有不好,如果你只有一個簡單的需求,剛好某位老師能夠滿足你的需求,那他即便不用到領域頂尖專業,他的內容也會對你很有價值,是可以買的。

Q7:課程完成後是否有專業認證?

課程完成是否有專業認證

最後一個問題,我認為就是要去了解看看,你現在購買的這堂課程,完成後是否會有專業認證。

現在很多線上課程平台都會提供完課證明,但我們就需要去了解該堂課提供的完課證明是否有實質效益。像是 LinkedIn Learning 的完課證明就能放到 LinkedIn 上成為一個有參考性的資格證明。

依照我目前的觀察,中文領域的大多數線上課程平台,完課證明都只是單純讓學員有些成就感而已。

除了完課證明,有些課程是上完後你會獲得證照 (或需要考核),這部分有兩種狀況:

  • 在一些領域中,有些專業證照會是基本門檻 (像是英文檢定),所以如果有為了該證照開的認證課程,有需要就直接買吧。
  • 有些課程在上完後會提供很稀有的證照,這個證照會成為你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的跳板,那這堂課再爛,都值得你去上。

不過,課程是否有證照,只會是一個佔比很低的參考而已。畢竟我覺得需要證照的領域,應該都已經是有很完整的制度了,在領域中的資源不會少,會需要思考自己要不要買該課的機率不高。

結論:最重要的還是理解自己需求

以上就是我根據「該不該買一堂線上課程」所歸納出來的經驗分享,希望這七個問題,能夠在未來幫助你在被課程行銷文案打到時,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究竟需不需要這堂課。

當然,講了那麼多,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第一點,必須先去理解自己的核心需求。當今天對於自己需要什麼都不清楚,那麼就會變成「別人來幫你創造需求」,這就很危險了,你會感覺你什麼課程都需要買,但買了以後我能保證你有很大的概率不會去上。

我認為課程就像是處方箋一樣,在還不知道自己的症狀在哪時,根本不會知道哪個藥對自己有效。唯有等你去看過醫生,了解自己需要治療的症狀後,才能夠真正地對症下藥。

線上課程/平台相關優惠資訊

線上課程/數位學習相關文章

【手機版 表格資訊在下方】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