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課程心得

如何有架構地思考與溝通?

志祺團隊探討議題的關鍵技巧


前言:為什麼會想上這堂課?

雖然這是一個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卻並非想要某個資訊就能馬上找到,而是要花時間篩選,尤其時事議題是最難統整的,很容易被偏頗的報導或文章影響認知。

後來在 Hahow 上看見志祺團隊開設了志祺的架構性思考:從資訊整理到觀點表達這堂課,教大家如何從海量資料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資訊,提取出個人觀點並精準表達。

志祺七七的頻道經營多年,相信有不少人看過他們團隊製作的影片,花 10 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讓人快速理解一個時事議題,我一直都很好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這就驅使我買了這堂課想一探究竟。

在這篇文章中,我除了會重點整理課程的架構外,也會分享課程中幾個我認為很重要的點,在最後更會與你分享實際上完課的心得,以及我認為這堂課適合的對象。

PS. 文章中會有大量的議題案例做分享,內容僅用來讓大家更好理解概念,不代表本站真實立場。

除了這堂課,如果還想獲得更多溝通表達課程的學習資源,建議參考:溝通表達課程推薦,3大學習方向解決不同情境難題

架構性思考是什麼?

架構性思考是什麼?我認為在了解這堂課的內容前,有必要先了解「架構性思考」。

架構性思考指的是「有架構的思考」,也就是「用某種邏輯思考」。我們在思考問題時,習慣先了解原因,再從這些原因導出一個結果,這個推論過程就是初步的「架構性思考」。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架構性思考,只是都比較簡單,比如:

  • 二分法:分析一個行為的對與錯、一個人的好或壞等等。
  • 定錨效應:被第一印象影響後面的決策,導致先入為主的偏見。

但在蒐集時事議題上,若還用簡單的邏輯去統整與歸納,很容易導出一個過於偏頗某方的結論,或者卡在蒐集資料這關,無法進一步形成個人觀點,所以,有必要讓自己有意識地使用架構來思考。

架構思考課分析:在說些什麼?能學什麼?

這堂課的章節很多,在整個看完後,我認為這堂課整個框架可以分為:

  • 前期蒐集
  • 後期溝通
  • 名人訪談

先找到可用的資料,針對找到的資料作歸納與分析,再思考如何溝通,以對方可以理解的角度表達,最後則有 4 位相關經驗的業界人士分享自己的經驗。 

在正式分享課程內容之前,因為有許多部分都蠻抽象的,有必要先瀏覽這堂課的學習地圖,因此我會先針對架構做簡單介紹,再進一步深入講解從「蒐集」到「表達」等兩階段實際上是如何進行的。

前期:從有目的的蒐集開始

雖然蒐集資料是理解議題的第一步,但也要問問自己「為什麼」。因為不管是哪種議題,都有不同的面向能蒐集資料,因此釐清「目的」是很關鍵的──如果你只是想看看過去的政策變化,就針對年份來蒐集;如果你是想了解不同族群對這個政策的看法,就分人群來蒐集。

釐清目的後,前期的準備會有下列 4 個步驟:

  1. 檢驗:先學會如何檢驗資料的品質,找出可信的來源。
  2. 提取:用「點線面開展法」提取出有用的相關資料。
  3. 梳理:從自己的價值觀開始梳理資料,統整出核心觀點。
  4. 深化:加強核心觀點,檢查是否有所缺失。

這個階段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例如前公視特約記者方君竹就在後面的訪談中提到,由於他製作的內容會碰觸到比較有爭議性的社會議題,前期腳本就平均要耗費 3~4 個禮拜之久,一般人不需要花這麼久的時間,只是要清楚前期準備的重要性。

後期:有效溝通比說服重要

在這一階段,要特別注意的是,和人溝通的第一步不是去說服別人,讓他完全認同你,而是先讓對方理解你的看法,以及你為什麼會這麼想,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一定會有自己的立場,要改變自己的立場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更難改變。

因此在這一部分,會有以下 3 個步驟:

  1. 了解認知失調是如何讓我們固執己見。
  2. 理解對方的立場是什麼及造成的原因。
  3. 從對方可調整立場的部分做為切入點。

不管是使用文字還是使用語言,盡量避免用「我知道得比你多」的優越態度和人對話。開啟對話後,先傾聽了解對方目前的情緒與想法,如果現在並不適合對話,就另擇一個時間,或者點到為止。

訪談:四個知識自媒體分享

這一部分是最後的補充,特別請來 4 個經營多年的知識自媒體,來談談如何把一個嚴肅難懂的議題轉化為感興趣的通俗內容,分別是:

我覺得後續的訪談算是這堂課的亮點之一,畢竟科學、歷史和法律都是一般人很難感興趣的話題,要想辦法引起讀者的興趣,同時保持專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時時觀察並修正。

也因為他們都經營有成,對此小有心得,各有各的長處與特色,如果你正在經營或有興趣經營自媒體,我認為是上這堂課絕對不可跳過的部分。

最後一位獨立記者方君竹,和志祺團隊做的內容比較相近,以討論社會議題為主,不過他本身沒有團隊,僅一人作業,最出名的當屬還在公視時製作的「記者真心話」系列,敢於碰觸比較敏感的政治議題,如果想了解如何做媒體識讀,特別推薦看看他的影片。

架構思考的前期準備:從蒐集到觀點

前文提到,當我們要蒐集一個議題的資料時,應該先了解自己的目的是什麼、要對誰說,可要是想從蒐集、整理資料的過程找出重點,並形成個人觀點,還需要下列 4 個步驟。

溝通前期

一、檢驗資料來源

通常來說,可以針對一份資料的兩個部分來做檢驗,分別是:

  • 來源:是否有特定立場?是否引用錯誤?引用的來源是否可信?
  • 觀點:既定事實是什麼?這個觀點被推論的過程是否有謬誤之處?

這邊可能會有點複雜,因此志祺建議可以把焦點放在「既定事實」上,也就是如英國脫歐、拜登當選等這種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據事實來檢驗,哪些是來源?哪些是推估出來的觀點?再進一步檢查引用的來源及觀點被推導出來的過程。

此外,我們都不可能沒有特定立場,只要知道對方在什麼樣的立場下表達觀點就可以了,比起這個,資料的引用錯誤與無中生有是更糟糕的事情。

課程指出,觀點推導的過程可能會出現多種謬誤,這裡介紹在時事上最常見的 3 種:

1. 以偏概全

指的是只偏重某個片面的資訊來判讀整體狀況或做出決策,前文所說的「定錨效應」也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問題,如「殺人犯愛看格鬥漫畫,所以愛看格鬥漫畫的人可能會殺人」的偏頗推論。

2. 因果謬誤

因果謬誤把沒有充分證據、還需研究才能確認是否相關的事件錯認成有因果關係,通常有 4 種情況:

  1. 把「相關性」誤認有因果關係:如:「夏天的冰淇淋銷量提升,溺水的發生率也提高了。」但兩者並無真正的相關性,只不過是巧合。
  2. 把「複雜成因」劃歸「單一主因」,遺漏其他因素:如:「她喜歡跑步,一定經常報名路跑。」但報名路跑的原因很多,不一定只和喜歡跑步完全相關。
  3. 誤認「結果」就是「原因」:這就是常說的「倒果為因」,如:「那對夫妻感情好是因為有共同興趣。」但也可能是婚後才培養共同興趣。
  4. 滑坡謬誤:為了直接推導至某個誇張的結果,刻意滑過需要嚴謹推導的一連串概念或因果的「滑坡謬誤」,如:同志婚姻合法後,下一代會變成同性戀。

3. 丐題謬誤

丐題 (beg the question) 指的是推導出的結論奠基於需要論證的假設前提之上,也就導致你提出的結論會讓人覺得很奇怪而繼續問你問題,就很像你刻意在乞討別人問你一樣,所以也稱作「乞題」。

通常有 4 種情況:

一、前提是未經證實的假設 (前提原先有問題)

「有錢的人都快樂,所以我要有錢才會快樂。」

已經假設「有錢的人都快樂」,但這前提未經證實,因此「我要有錢才會快樂」不成立。

未經證實的前提

二、前提中隱藏了有爭議的結論 (前提原先有問題)

「墮胎是不道德的,因為謀殺不道德。」

這句話中隱藏了「墮胎等於謀殺」的未決爭論,因此整個推論不成立。

前提中隱藏爭議

三、把結論當前提

「小明很乖。」
「為什麼?」
「因為他很乖。」

問「為什麼」的人並不同意「小明很乖」這件事,「小明很乖」的前提並不成立。

把結論當作前提

四、用推論過程裡的某個中介理由當前提

「我們不該打人,就算她打你罵你,你也不該打人。」
「為什麼我們不該打人?」
「因為打人是不對的。」
「為什麼打人是不對的?」
「因為我們不該打人。」

以上的論證形式是:【打人是不對的 → 我們不該打人 → 就算她打你罵你,你也不該打人 & 我們不該打人 → 打人是不對的】

但「打人是不對的」是來自前提的中介理由,無法支持前提,因此推論不成立。

以推論過程的中介理由當作前提

以上三者都是邏輯推斷時容易發生的謬誤,很容易搞混,不過仍然有所差異:

  • 「以偏概全」指的是用不完整的資訊來推斷整個群體。
  • 「因果謬誤」主要是將相關事件誤認有因果關係,或忽略其他變因。
  • 「丐題謬誤」則是前提本身就有問題。
溝通謬誤

我認為,了解這些思辨方式並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抓人語病,只是在篩選資訊時需要用謹慎的態度面對,即便對方說得有理有據,能引起你的共鳴,也依然要抱持著好奇去放大檢視,若一開始就引用錯誤的資料,就像運動時姿勢有誤一樣,容易出事。

二、提取有用資料

找齊正確資料,先理解各方立場,就比較有機會從對方在意的角度切入,讓他們有興趣聽你說話,否則很容易淪為各執一詞的無謂爭吵。而在清楚另一方的思考脈絡下,也會知道怎麼回應較恰當。

因此,在理解如何檢驗資料後,志祺建議用「點線面開展法」來抓取相關的完整資料:

  • 點:通盤了解事件本身,包含人事時地物等構成要素。
  • 線:事件的橫切面,通常以時間軸來觀察一個事件的變化。
  • 面:從發生的事件點找出正反方的意見與立場變化。

可以把這些資料當作是你和人溝通的關鍵鑰匙,拿到更多鑰匙,就能和更多人溝通,如果以「同性公投」作為搜尋的主題,就會是以下的情況:

  • 點:為什麼會有這場公投?公投提案人?公投內容?公投時間?
  • 線:以事件發生的時間軸為橫切面,拉出所有相關事件,看看事件本身的變化。如果公投是受到更久之前事件的影響,就要再往前回溯。
  • 面:觀察有哪些關鍵事件影響了雙方的立場,使雙方更堅定或更軟化?其事件背景是什麼?

三、梳理個人觀點

延續「點線面開展法」,一一檢視找好的資料,在正反方意見中找尋認同和不認同的部分,並自問為什麼。以下以同性婚姻正反雙方意見為例,來說明梳理個人觀點的過程:

  • 正方:婚姻是基本人權,也是一種個人選擇。
  • 反方:婚姻應為一男一女結合,才得以延續社會。

以上兩點都沒什麼問題,他們只是從兩方面來談這件事:

  • 婚姻是基本人權,也是一種個人選擇,不管我今天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都可以選擇要結婚或不結婚。
  • 以生育功能來說,需要精子與卵子才能生育子女。

不過,基於:

所以我認為「開放同性婚姻」與「延續社會」的關聯性不強,就偏向正方,認同婚姻是個人選擇。

但目前來說,同性婚姻領養子女的政策細節未定,且同性婚姻領養子女是另一個議題,因此我只認同同性婚姻本身是個人選擇,對於同性家庭的議題仍沒有答案。

以上論述只是基於其中一個意見做發展,並未真正形成完整觀點,最好根據正反兩方不同的意見,不停自問與探索,無論是認同或不認同,往下深想原因是什麼。所以前期蒐集資料時一定要確保完整性,多蒐集不同的立場,才能幫助後續觀點的形成。

四、完善核心觀點

梳理好自身能認同的核心觀點之後,還要讓這個觀點禁得起考驗,課程中提出了三種做法,這邊介紹其中一種作法:「運用反對立場,深化原有觀點」。

  1. 再度回顧「點線面開展法」的另一方意見。
  2. 看看該立場著重哪些面向,提出的做法解決了什麼問題。
  3. 回頭檢視自己的觀點有沒有哪邊需要補充,再看看其他的立場有無值得參考之處。

課程中用「死刑存廢」作為例子:

  1. 假設我們是贊成死刑的一方,查看反對死刑一方的立場與原因。
  2. 發現反對死刑的某些人是因為「冤獄」而反對死刑。
  3. 回到贊成死刑的一方,去思考在須執行死刑的情形下如何解決反方的問題,如改善司法流程、確保死刑犯應有法定的冤獄上訴期等等。

由於每個觀點背後的價值觀不同,從別的立場深化觀點時,只要做到盡量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就行。若沒有明顯相反的觀點時,可以試著反駁自己,看能否用自身立場的觀點解決這些問題。

架構思考的後期表達:從理解到分享

前期充分準備之後,到了後期表達的階段,卻不是要你「以理服人」。常常會看到某些新聞下的留言即便有憑有據,立場不同的人也依然是各說各話、火藥味濃厚,這都是「認知失調」的緣故。

因此在表達前,先認識「認知失調」,並用兩個階段循序漸進地溝通,才有凝聚共識的可能。

溝通後期

溝通要避免的事:認知失調

其實認知失調是很平常的,也是我們心理上的矛盾之處,例如:「我知道要戒掉飲料 …」、「我知道抽菸不好 …」等等,為了能平衡自己的認知,後續可能會用「那杯飲料熱量不多」或「貿然戒菸可能會危害健康」等等理由來說服自己,也就是「自欺欺人」。

我們的大腦喜歡一致性,當自己做出與之前「認知」不一樣的行為時,比如明知抽菸不好,但又實際做了這件事,自相矛盾的情況下,大腦為了排解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就會辯解自己沒有做錯或改變先前的「認知」做出相應行為,像是「反對設置禁菸區」之類,來讓認知回復到一致的狀態。

也因此,我們在和不同立場的人溝通時,要理解一個人長期建立的價值觀是不太可能一瞬間改變,即便你提出的論點很有可信度,對方也可能因為認知失調直接駁斥你的想法,演變成情緒化的爭執。

最後,要小心自己也會出現認知失調,若一開始引用的資料有變化,如論文被推翻、情況隨著時間改變等,觀點也要隨著修正。最重要的是,溝通時保持開放態度,並理解立場不一致是正常的事情。

溝通的第一步:同理心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先用「同理心」換位思考,用兩種方式釐清對方可能有哪些立場:

  • 從先前蒐集的另一方意見中找線索。
  • 直接詢問對方。

確認對方的立場有哪些,再找到可以調整的部分,以避免出現太大的認知失調,讓溝通變成爭執。

比如對方「不想戒菸」的話,可以直接詢問「為什麼喜歡抽菸?」他可能會有不同立場:

  • 「需要抽菸來紓解壓力」
  • 「沾上了就很難戒」
  • 「貿然戒菸會對身體有危害」

如果你是反對抽菸的人,很可能會覺得這些理由都無法接受。

但或許,有另外的角度可以讓他導到「戒菸」這個結論,例如:

  • 「菸還蠻貴的」
  • 「聽說戒菸現在變簡單了」
  • 「你的工作場所都不能吸菸,應該很麻煩吧」

盡量用對方可以接受的方式展開談話,以免溝通淪於爭辯,白白浪費時間與精力。

這裡特別推薦課程中的「詢問對方 3 步驟」:

  1. 去接觸並了解對方的「基本看法」是什麼。
  2. 再釐清對方對於不同立場的「價值排序」。
  3. 最後理解「排序的原因」,並從中切入開啟談話。

總之,要把焦點放在對對方「好奇」上,從他的價值觀、成長背景來切入,以得到更多的溝通鑰匙。

延伸閱讀:如何提升溝通能力?忘形溫暖說話課的3大重點

溝通的第二步:先感性再理性

透過詢問,了解對方比較有可能改變的立場是什麼,便可以展開第二階段的對話了。但在討論一個複雜的議題前,要從兩方面來確認目前的狀況適不適合溝通:

  • 確認對方是否願意開始對話。
  • 確認溝通的規則,如有意見等對方說完再講、不能罵髒話等等。

進行這一階段的對話時,特別注意溝通需要循序漸進,就像一扇扇鎖起的門,需要正確的鑰匙才能打開,要是怎麼樣都找不著對應的鑰匙,只能主動放棄這次對話,以免之後都沒有再度對話的機會。

因此,志祺建議事前想好溝通的框架與順序:

  1. 把感性的內容放在開頭,例如先說一個故事或他人的真實經歷。
  2. 事前確認可能會造成認知失調的部分是哪些,將它們放在最後。

維持好每次溝通體驗,下次也才能再展開對話,畢竟有些價值觀需要經過長期溝通才會有影響。

我認為,與其一開始想著要「說服」或「改變」對方的立場,不如先把焦點放在「開啟對話」與「凝聚共識」上,畢竟改變一個人的想法並不容易,但只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透過一次次對話慢慢影響,最終一定能達成目標。

延伸學習周震宇的 4F 表達策略:口語邏輯課重點心得,從形成觀點到設計表達策略

我上完這堂課有什麼心得?(以及我認為適合誰)

上完課之後,就內容而言,算是拆解得非常詳細,保持志祺七七的懶人包風格,不但考慮到新手的程度,進階程度的人也能有所收穫。雖然針對時事,但可應用層面很廣,能用在撰寫時事議題的文章、做時事討論的影片,也能用在職場及日常生活的溝通上。

尤其,「前期準備」的部分對經營自媒體或社群頗有幫助,我個人就很有感,之前蒐集資料時,還真的沒想到可以使用「點線面」的框架。另外過去也經常有網友問我要怎麼寫出個人觀點,看完這堂課後我更知道怎麼有架構地回答。

希望以上分享能幫你釐清這堂課程的大概內容,但也提醒,雖然這篇文章分享了許多方法,可課程內容還是有許多眉眉角角,需要上過才能通盤了解。

至少我認為以下這 6 種人,會是適合上這堂課的:

  • 想針對時事做分析的人。
  • 經常要蒐集資料、加強邏輯思考與溝通表達的職場工作者。
  • 需要做時事議題內容的創作者或社群小編。
  • 想要在媒體、社群平台上為重大議題發聲的人。
  • 需要經常蒐集資料與學習的職場新鮮人或學生。
  • 想了解如何與大眾溝通的知識自媒體經營者或有志經營者。
如何有架構地思考與溝通?志祺團隊探討議題的關鍵技巧 1

Hahow課程相關優惠分享

85
單堂 9 折、兩堂 88 折、三堂以上 85 折
有效日期:2024/12/31 23:59
KOLdean
9
不限金額 9 折
有效日期:2025/01/01 23:59
aohahow
85
私訊本站粉專 85 折代購
有效日期:無有效期限
私訊粉專
如何有架構地思考與溝通?志祺團隊探討議題的關鍵技巧 2
加入《跟著 DEAN 學一點》獲取專屬好康
有效日期:人滿即關閉
加 LINE 群

線上課程/平台相關優惠資訊

線上課程/數位學習相關文章

【手機版 表格資訊在下方】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