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表達實體訓練營心得

鏡頭表達實體訓練營真實心得

擴大舒適圈的一日深度體驗


內容最後更新時間:2024-04-23

建議先看目錄

前言:有些課程更適合實體

如果有長期關注我的人,應該會知道我是一位非常熱愛自學的人,也都很習慣將學習的心得寫成文字紀錄下來,部落格累積至今也超過了上百篇。

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會以線上課程為主,因為我本身學習方式是「用以致學」,所以我喜歡用「找解答」的方式去進行學習,對我來說網路的資源可以讓我更快速學習一門知識。

不過這其中,當然還是會有一些知識或技能是很難只透過線上課程學習就能夠見到成效的,反而它會更適合實際參與實體課程,從有設計過的各項活動中及老師的帶領下,體驗到該項專業的核心精髓。

這篇想要分享的《鏡頭表達實體訓練營》就是由《後疫情時代鏡頭表達力,洪婉蒨的鏡頭教練課》這堂線上課程的老師所開設的實體班,接下來的內容我將會詳細地紀錄我這一日參與的完整心得。

延伸閱讀: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比較,9個你應該知道的相異之處

鏡頭表達實戰特訓班講師介紹

鏡頭表達實戰特訓班的講師是洪婉蒨,是《非凡新聞台》的前主播,也擔任過《關鍵評論網》的影音總監,目前則致力於經營個人品牌《你的鏡頭教練》,是少數跨足傳統與新媒體的媒體人。

帶著過去擔任主播與記者的知識與經驗,開創「鏡頭表達力」,透過「硬體設置、肢體語言、聲音表達」作為三大核心,協助學員克服在鏡頭前的恐懼,在鏡頭前更能夠表達自信。

目前除了擔任各種大型活動的專業主持人外,也在不同企業中擔任內訓講師,協助各個老闆與高階主管,改善他們的口條與溝通模式。在個人品牌方面,則致力於透過線上課程、實體訓練營、陪跑教練的模式把鏡頭表達的技術教授給更多人。

附上講師之前擔任主播時的片段:

鏡頭表達是什麼?為什麼需要學習?

有別去過往傳統媒體,在這個自媒體興盛的時代,每個人只要拿起手機,就可以成為自己的媒體。

而並非每個人拿到鏡頭就能夠馬上很自然地作展現,所以針對對於鏡頭可能會有恐懼的這群人,鏡頭表達就是一項需要去學習的技術。

為什麼鏡頭表達會需要學習呢?可以歸類成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原因一:舞台的改變

在實體中看到一個人在舞台上表演,你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全部,你的感受會來自於各個不同的地方。

但如果今天是透過鏡頭做表達,舞台就只剩下一個小小的視窗,那麼你在畫面上的一舉一動將會被放得更大,只要有一點點的不留意,觀眾的感受馬上會有差別。

舞台改變

原因二:媒介的不同

在現實中,你能夠看到一個人的媒介是透過空氣。但如果搬到線上,媒介變成了「鏡頭 + 螢幕」,而在這個傳遞的過程,是會把能量「吃掉」的。

你可能原先的能量是 100%,但透過鏡頭後,觀眾感受到的能量可能只剩 80%。就等與你需要透過一些技巧,更提升自己在鏡頭前的能量。

介質改變

我為什麼會想參與這堂課?

#1 想要一探究竟講師的專業

我與這堂課的講師其實已經認識一段不短的時間,我知道她的主播與記者專業背景,所以會覺得他在鏡頭表達上應該是非常有經驗,對她的專業印象就是「螢幕前的專家」。

然而我其實從來沒有看過她展現她的專業過,因為平時一群朋友的私下聚會也都不太是非常正式的場合,所以無論我從什麼細節觀察,我看到的她都是很日常的一面。

所以我很好奇,這個我腦海中的鏡頭專家,她究竟多麼厲害?有什麼地方是我可以學習的?後來剛好聽到她要辦實體的訓練營,也受到她的邀請,於是我就抱持想一探究竟的心決定參與。

#2 刻意製造舒適圈外的體驗

身為一位文字創作者,平時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對著電腦打文字,很少會開口說話,更不用說與人交流了,甚至需要除了受邀演講外,我能夠用文字溝通就用文字溝通。

不過我當然也知道,這樣的狀態算是舒適圈,我是不可能一輩子都只用文字溝通的,況且現在也越來越多的需求,是我必須要進行口語表達的,所以在過去其實也已經上了很多與溝通表達相關的課程

拓展個人舒適圈是必然,我喜歡用「拓展」而非「跳脫」,因為我覺得不是接觸新事物後,舊事物就不管了,反而在已經對舊事物有高度掌握後,去進行新的嘗試,會是每個人都要持續做的事情。

而要怎麼要快速拓展自己的舒適圈?最快的方式一定是直接去嘗試那個離你現在的圈很遠的事物,所以對我來說直接參與這個實體訓練營,就是一個可以飛快拓展的方式。

#3 想要理解表達的底層邏輯

因為平時會接一些課程、演講的業務,有時候跟廠商也會需要以口頭的方式進行溝通,所以我一直對「表達」這件事都抱有高度的好奇心,我認為它應該跟寫作一樣,有一個底層邏輯在。

我常常覺得當我抓住一門技術的底層邏輯後,去學習它就能夠非常快速。所以我在學習上,其實也會很習慣想要先知道底層邏輯,再根據那個底層邏輯去進行嘗試。

曾經有個前輩跟我說:「文字能力好的人,表達絕對不會太差。」所以我真的一直認為自己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但可能因為體驗還不夠多,所以我遲遲找不到它的底層邏輯在,在學習路上就特別卡。

所以這次參與這堂實體訓練營其中一個原因,也是想要找出表達的底層邏輯,幫助我可以把這件事情理解更透徹,面對未來的各種溝通場景,都可以游刃有餘。

#4 想觀摩實體課程編排模式

我自己對於事業有個期許,就是我想要把我的專業知識,用實體授課或工作坊的形式傳遞。所以一直以來只要我有上實體課程,都會特別觀察它們的課程編排模式,還有如何營造現場的正向氛圍。

這也是這一次會想要參加訓練營的原因,因為我知道講師常常會到企業去進行內訓,而且她的課程總是獲得許多正向評價,所以我很想知道她是怎麼樣去設計一門課程的。

所以其實我這次除了認真體驗課程外,也放了一些心力在觀察她是怎麼設計整個教學內容及活動流程的,從大方向到細節都紀錄下來,也許可以做為我未來開實體工作坊的參考。

鏡頭表達訓練營在做什麼?

這次訓練營最大的目標,不是要把每個人都變成專業的主播或記者,而是希望透過一些模擬挑戰,讓學員從中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在表達上有哪些點能夠更加優化。

而實際上的挑戰分為四大環:過音挑戰、LIVE 連線挑戰、主持人挑戰、主播台挑戰。以下說明。

挑戰一:10秒過音挑戰

在 10 秒過音挑戰中,學員需要扮演的是一位「配音記者」,以記者配音的方式,用第一人稱錄一段大約 10 秒鐘的自我介紹。

這個挑戰是全部挑戰中最基本的,主要是訓練學員的口語表達,其中包含:語速變化、語調調整、呼吸斷句、尾音掌握等等。

10秒過音挑戰

挑戰二:20秒LIVE連線挑戰

在 20 秒 LIVE 連線挑戰中,學員需要扮演的是一位「新聞連線記者」,想像自己現在在某個活動的現場,要報導一位現場的嘉賓,並把這個過程用手機錄製下來。

在這個挑戰中,主要是訓練學員在鏡頭前的靈活度,也克服大多數人在鏡頭前會有的尷尬感。另外,也是讓大家練習在鏡頭前可以習慣帶出 200% 的能量,比平時有更多的熱情。(因為鏡頭會吃能量)

LIVE連線挑戰

挑戰三:30秒棚內主持挑戰

在 30 秒棚內主持挑戰中,學員需要嘗試擔任「棚內節目主持人」,並透過螢幕上的資料,向鏡頭前的觀眾朋友進行人物介紹。

這個挑戰,除了要融合前面兩項挑戰提到的口語表達與能量傳達技巧外,還需要另外加入手勢的變化,來讓整個鏡頭的表現變得更生動。

這個挑戰就會需要正式站在模擬棚中,面對攝影鏡頭進行專業的介紹。而鏡頭後面會有老師及其他學員在觀看,並在你挑戰結束後給予你即時的回饋。

主持人挑戰

挑戰四:15秒棚內主播挑戰

最後一項的 15 秒棚內主播挑戰,學員需要擔任一位電視台的新聞主播,以頭條新聞的方式介紹焦點人物,並引導至接下來的深入報導。

這個挑戰可以說是最終的融合考驗,它需要運用前面幾項挑戰學習到的各個技巧。而我自己認為此環節最重要的是,要在鏡頭展示自我氣場。

一樣這個挑戰會需要在模擬棚中拍攝,會以坐著的姿態來作報導,所以坐姿也會成為評斷標準之一。鏡頭後仍會有老師及同學,在挑戰結束後給予即時的回饋。

主播台挑戰

客座導師:上鏡的妝髮教學

這次的訓練營,有請到客座導師來進行妝髮及服裝教學,而請來的這位是得過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的專業造型師 – 陳淑津 Jean。

老師主要是針對現場男女的妝髮給予建議,也找了幾位不同風格的同學做示範;另外在服裝方面,除了現場點評,老師也有針對不同性別、年齡、場合,給予未來造型上具體的建議。

妝髮教學

客座導師:主播示範與點評

在最後一項主播挑戰中,也請來了一位客座導師,是台視的新聞主播 – 奚安鴻

主要是請這位新聞主播來進行主播報導的示範,並且在每位學員挑戰完後,給予即時的點評。最後則與我們分享一些他擔任主播 11 年的心法與經驗,並回應大家對於鏡頭表達的問題。

奚安鴻主播示範

一日訓練營過程及我的感受

接下來,我想要以時間為主軸,用紀錄的方式,說明整個課程的過程,以及我的實際感受。

剛進入教室時難得沒有陌生感

我平時的作息都是晚睡晚起,所以面對一個 8:30 就要報到的課程,真的是極大的痛苦,我需要非常早就爬起來。加上身為一個內向者,只要去多人的場合之前,都需要花上一些時間做準備。

而且從過往經驗中,我最難受的就是剛進入教室的那個陌生感,對於陌生的環境都需要花非常多時間熟悉,整個內心也需要好好調適,才可以到一個有辦法上課的狀態。

然而這次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進入教室,但卻發現沒有那個陌生感,我猜測有幾個原因:

  • 在參與幾次實體課後,已經漸漸對於這種學習環境熟悉了。
  • 因為老師本人我認識,同時也有我認識的朋友在現場,而且還同一組。
  • 助教團比起只是照著流程做事,更像是想要把現場的每個人都當作朋友,對待每個人都非常親切,而且很沒有距離感,也感受到他們真的是想讓我們有個良好體驗的一天。

總之不知什麼原因,也有可能是綜合以上因素,以往讓我最難受的一關,這次很順利地就度過了。

訓練營課程講義

破冰活動規則不清楚的尷尬感

剛開始為了讓每位同學互相熟悉,有準備一個「九宮格卡」,上面問了幾個問題:

  • 你的上鏡臉?
  • 你的上鏡位?
  • 你的鏡頭形象?

我們需要先回答這個問題 (填入最左側的三個格子),接下來右邊有六個格子,分別要去找別人互動,並請他將那一題的答案填入並簽名。(九宮格樣式如下圖)

九宮格破冰活動

但實際在互動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人是對於活動規則不清楚的。有些人以為是要找一個人把所有格子填滿,有些人以為是要找跟自己答案相同的人,甚至有些人以為是去問別人的名字然後自己簽。

雖然知道這個是破冰活動,所以重點是在於跟每個人的互動,但因為規則不清楚所導致在過程中的尷尬,可能會讓原本還沒破的冰,結得更多,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優化的點。

暖場介紹不拖泥帶水我很喜歡

在破冰活動結束後,講師就正式開始講課。跟大多數課程一樣,講師在最剛開始一定會做自我介紹,讓學員更了解她,同時也先建立起一個專業的形象。

我覺得在聽這段的時候,可能因為在場很多都是老學員了 (上過很多次老師課程的同學),所以老師也不用再多說,整個橋段非常快速就結束,但重點都有講到不失專業,快狠準。

比起過往參與許多課程,老師都會花非常多的時間,在介紹自己過往的豐功偉業,深怕大家不知道他有多厲害,然而大家可能更在乎自己能夠帶走什麼吧,總之這次給我的感受真的特別好。

過音挑戰所帶出的是自信建立

在講師自介完後,她花了一些時間說明「鏡頭表達」的概念,以及今日課程的整個大框架,這些在前面的段落我都提過了,這邊就不特別重複紀錄。

後來就馬上進入到第一個活動:10 秒過音挑戰。在這個活動之前,除了最剛開始的破冰活動,基本上都是老師一個人在說話而已,所以大家這時候還略有一點陌生感。

不過我覺得這個活動設計得很巧妙,不確定是不是刻意的。如同前面提到,過音挑戰就是你要錄製一段自我介紹上傳到學員群組,而且是現場直接錄製。自我介紹的內容是有提供框架的,其中你需要給予自己三個形容詞,而我覺得整個活動的重點就在這邊。

過音挑戰自我介紹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經驗,當你大聲說出「我是 XXX 的人」時,會有種正向肯定的感受,對於自己更有自信,這個活動我認為就是在最剛開始強化學員的自信心而設計的。

我相信在這個階段時,大部分學員對於今日活動的感受應該會是緊張、害怕自己做不好的,但透過這樣的過音挑戰,除了消除陌生感,也讓自己更有自信,相信今日自己是辦得到的。

連線挑戰體驗到了長輩式引導

基本上整日的課程結構就是:說明技巧、實際嘗試、復盤討論。所以在一個活動結束後,由老師帶大家一起進行復盤,接著很快就會進入到下一個活動。

所以在過音挑戰完以後,馬上接著的就是再進階一點的連線挑戰。這個挑戰開始就要實際面對鏡頭,所以除了前面的說話技巧要記住外,還得另外注意一些面對鏡頭的細節。

連線挑戰是兩兩一組相互錄製,我跟我們這組一位爸爸級的學員同一組。我想先提一下這位學員,我很老實說,我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話很多」,而且他很喜歡找我搭話,但對我這種比較慢熟的人來說,你那麼有侵略性的靠近,我會感到有很大的壓力。

不過當然我知道他不是壞人啦,能感受到他的個性本身就是這樣,所以我也大多時候就是用微笑點頭回應他,後來兩兩一組的挑戰也不排斥跟他一組。

講回連線挑戰,這個挑戰有個很大的難點,就是你需要「背稿」,這時候的時間還是早上,我腦袋其實還沒完全開機,所以突然要我背稿真的是超大的考驗。

在相互錄製的過程中,不得不說他真的蠻快速的,一次就搞定。倒是我一直因為詞背不起來,所以不斷 NG 重錄,而且重錄間也花了很多時間做準備。

後來這位學員開啟他的「長輩式引導」,用像爸爸的語氣對我說:「你先別管台詞是什麼,我等等就一直錄,你用你的方式講完就好,講什麼根本不是重點,這段要訓練的就是你面對鏡頭的心態。」

後來錄製雖然我還是卡詞,但沒有直接 NG 重錄,而是抱持「one take」的心態,想辦法用我平時說話的方式拉回來,並在鏡頭前處之泰然。我知道一定不完美,但至少我成功把這段錄製完了。

後來中午時,這位學員有再跟我說關於台詞的部份可以怎麼更好記憶 (真的超像爸爸的 XD),不過其實我已經有找到自己的一套方式了,後面的段落中再跟大家做完整分享。

擔任妝髮模特被稱讚挺感意外

在第二個挑戰結束後,有段由客座講師來進行的妝髮教學,讓大家學一些基本的妝髮與穿搭技巧,因為下午的時間就要進到模擬攝影棚進行實際拍攝了,整個打扮是要全面且專業的。

我很意外被找去擔任妝髮模特,主要是展示男生頭髮的部份。我平時並沒有習慣抓頭髮 (因為我總感覺髮蠟傷頭髮),瀏海都是直接蓋住額頭的,所以髮妝師就替我把頭髮往上抓,讓臉部更有精神。

擔任妝髮模特

原本可能還有妝的部份,但那位妝髮師居然當著大家的面稱讚我的膚質非常好,完全不用上任何妝,最多塗個唇蜜就好。說實在,我還蠻感到意外的,猜想可能因為我每天都睡滿八小時的原因吧 XD

帶有壓力有點難認真品嚐午餐

妝髮示範結束後,接著就是進入午餐時間,在午餐時間有非常多事情要做:

  • 吃午餐。
  • 剛剛沒有妝髮的人要去給妝髮師們用妝髮。
  • 下午的主持挑戰,30 秒的文字稿需要完整背起來,並思考自己如何展現。
  • 如果有需要的人,可以先去登記「試棚」,也就是先去下午錄製的地方確認站位、角度、手勢方向等。

事情多到午餐吃得又趕又帶有壓力,尤其是文字稿的部份,因為只有給一個框架,你必須要先自己寫稿,然後想辦法把它背起來,並且念到順暢,在錄製時才不會卡詞。

我在吃飯的時候是邊看著文字稿的,當下瞬間有回到我高中社團成果發表要演舞台劇前的感受。老實說,我吃飯習慣不做其他事情,專注慢慢品嚐,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確實有些不自在。

以錄製順序來說,我是倒數第三個,其實是有很多時間準備的。但可能我的個性吧,對於自己的標準很高,所以一件事情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做準備,不會因為我順序在後面,前面的時間就擺爛。

不過很有趣的是,我在這個時間點有觀察到每個人不同的準備方式,有些人像是我一樣猛看稿,有些人則是大方直接演出來,還有些人是只簡單看了一下然後就跟別人聊天去了。

主持挑戰前的焦慮與各種取捨

下午第一個大挑戰,就是主持挑戰,也是今天第一個需要直接面對大眾的挑戰。雖然中午已經花許多時間背稿、表達練習,但看到實際的場景,心情還是會忐忑的。

很慶幸的是,我抽到的序位是比較後面,我前面可以先觀摩其他人的狀況。而講師也安排了一個環節,是請學員在看完演出者的表現後,給予評分以及回饋,回饋表像是下圖這樣:

回饋表單

原先我打算邊寫回饋,邊反思自己待會可以優化哪個部分。但這個想法馬上就被我發現根本沒辦法做到,因為我在看別人演出的過程,腦海中都在進行自我預演,要一心兩用還給別人回饋,超級困難。

雖然我知道這樣做不太好,但我後來決定直接放棄給每個演出者回饋,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所以在大家於台前看著表演者演出並給予回饋時,我就在後方來回走動,腦中模擬著待會的場景。(其實這也是課程中有提到的「意象訓練」,不過我模擬意象的時間比別人多了許多)

另外,這個挑戰的稿部份的內容是在上這堂課之前就先請我們提供 (因為要幫我們做錄影時的背景),但我發現我當初填的那些內容,如果全部照著說的話,絕對卡詞 (因為那些內容的組成沒辦法對上我自然的說話邏輯),所以最後我決定捨棄原先的稿,用我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表達出這段內容。

雖然前面已經提到我放棄的部份了,但還沒有完,我在上台前的最後一刻,決定再捨棄掉我的「動作」。因為我能夠預想到我如果在說話時還要注意手部動作,腦袋就必須多工處理,而在這樣的狀態下,我的手部動作一定會影響到我的說話表現。

所以最終,我回歸到了這個「主持挑戰」的核心,也就是把重點擺在「表達」上,因為表達才是重點,其他的都是加分條件。如果表達是佔 80%,那我要把這 80% 全部拿到手,而不是讓另外的 20% 影響到我要這核心的 80%。

主持挑戰中的自信及環境遺忘

原本我以為還要幾個人才到我,結果在我還在準備時,突然就被叫到,當下是有點慌的,但我用非常快的速度把心情準備好,帶著「我一定做得到」的心情上台。

上台前,我很感謝老師還替我幫我跟大家說,我是一位很內向的人,今天會來上這堂課已經是我很大的突破,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我多一點能量,幫我加油。在原本就已經準備好的狀態下,又獲得了大家的鼓勵,我的自信心達到了今日的高點。

接下來的 30 秒,老實說我已經完全遺忘發生什麼事情了,只記得那一刻的感覺:全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所以無論如何我都是最好的,而我也必須是最好的。

主持挑戰後的滿意及溫暖感受

當我意識過來時,我的表演已經結束,在這個當下,我很滿意。這個滿意在於,我順利完成了,且我有把最好的自己呈現出來,先無論別人怎麼想,至少我自己很喜歡這樣的自己。

雖然這時候我的心態已經不太管別人怎麼想,不過大家還是會給你回饋。雖然對於會拿到多少回饋沒有任何期望,但在表演完的當下,我收到超多的回饋單,當下我的感受只有一個:溫暖。

身為一個表演者,其實最慘的不是有一堆人罵你,而是根本沒人想要理你。所以今天無論大家給我的建議是什麼,我能夠收到那麼多的回饋,對我來說就是一件非常溫暖的事情。

加上老師本人也有對我的表現給予講評,大致上是正面的評價,不過我這個人感性歸感性,在聽取回饋的過程,還是希望是理性的,所以以下紀錄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回饋:

  • 發音的部份需要注意,有捲舌跟沒捲舌要分清楚。(老實說,我從來沒有搞清楚過哪些音要捲舌,哪些音不需要捲舌,這部分可能要從最基礎的正音開始學習吧)
  • 如果再增加一些手勢,會更生動。(這部份就跟前面提到的一樣,是我刻意放棄的,可能等我口語表達到一個非常穩定的階段後,我會再考慮把手勢加進去)
  • 微表情管理。(我以為我表情最大的問題是笑容,結果居然是笑容外的一些微表情,這是我完全沒有意識到的)

總而言之,這次的主持挑戰總體我很滿意,也發現到這並沒有想像中難。附上一張在鏡頭前的自己。

主持挑戰

從客座主播表達中看見了憧憬

在第三個挑戰結束後,馬上接著的就是第四個挑戰:主播挑戰。這個環節上,老師特別請來了一位資深主播,除了為我們進行示範,講授一些心法與技巧外,也會幫待會我們的演出,進行點評。

在示範環節,主播真的表現得非常完美,你能夠感受到真的就是平時新聞上會看到的主播 (廢話):

但比起檯面上,我更注意到這位主播在檯面下的「說話藝術」。你要讓一個人感受到你的「口條好」,除了外在形式外,內在涵養也很重要,而這位主播我認為是內外兼具。

他在講解時,總是不疾不徐,用很有穿透力的聲音表達,每句話的最後一個字不會拖,也不帶任何贅字,更少有像是「恩… ㄜ…」這樣的思考音,聽起來就是非常舒服。

另外,他假使想帶出一個觀念,我發現他思考很快。整個語句的結構假如果是:「因為… 所以…,因為… 所以…,因為… 所以…。」那麼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就想到最開頭的那個因為,所以從最開頭講回來,聽起來就會特別流暢。(一般人的表達容易先思考到中間,後面才會再做前面的補充,這樣就很容易導致聽者的邏輯混亂,需要花多些時間理解)

在過去,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表達能力不好,但我又不太知道自己想要的樣子是怎麼樣,當這次看完主播的整個表達後,我對於那個理想模樣更加清晰了,我想要的可能就是這樣內外兼具的質感表達吧。

主播挑戰前決定加入個人特色

很快就進入到第四個挑戰,雖然難度更高,但整個準備時間卻比第三個挑戰少上很多,基本上就是講師講完幾個重點技巧後,馬上就要開始上台錄製。

我在想,可能因為已經有了前面第一次的經驗,第二次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緊張,我有更多的心力去思考我待會要呈現怎麼樣的感覺,也就是比起「如何表演完」,我更能夠思考「如何表演」。

在思考後,我希望自己在整個表演上,能夠帶入更多的個人特色。因為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參與這個訓練營最大的目標,是想要找到一個「在鏡頭前更好的自己」,那麼如果我一直學習的只是另一個角色,我是有信心把他演很好的,但那就不是我自己了,也失去我來這邊的最大目的。

我想,這可能就是身為創作者的一種任性吧,我不想要成為大眾熟悉的模樣,我要成為自己的模樣。

所以我腦海中在進行演練時,我覺得最真實的自己,是有點面癱,然後很正經的跟你報告某件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緊張,但內在卻是無比堅定且有自信。

這種「內在的力量」,我很擅長利用文字的方式表達,但我沒有嘗試過直接表現於外在,所以這次的挑戰,我很想要試一試,即便這並不符合大眾對於「主播」的印象。

挑戰後明白沒有優缺只有特點

這次的挑戰,我就沒有帶有太多的情緒,一切很順利的完成,我也很滿意。

我先講一下客座主播給我的一些點評:

  • 不自覺一直點頭,頭部不夠穩定。
  • 面部表情太嚴肅,可以帶點笑容。

雖然聽起來像是可以改善的缺點,但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我想要成為的是一位創作者,而我對於創作者最大的認知,就是他要足夠有個人特色。

我不用讓所有人喜歡我,我也不用裝作是誰,我只要做我自己最喜歡的自己,就能夠吸引到一群喜歡我的人,讓「自我的任性」成為「堅強的韌性」。

另外,我也從其他同學的演出中,看見每個人散發出的個人特色。也許看上去並不是大家熟悉的主播樣貌,但卻有著他們獨特的魅力及吸引人的特質,這些在這個自媒體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所以在這個挑戰中,我獲得最大的收穫是:優缺點並不存在,要學會的是放大特點。

而我,未來在鏡頭表達上,也會蠻想維持一貫的個人特色,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位:總是思考很多,內心有很多想法,表面卻是波瀾不驚的 Dean。

最後總結有種發散感無法聚焦

在四個挑戰都結束後,一日的實體訓練營也到了尾聲,最後講師花了些時間做總結。也許是我對於總結有一定的期待,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覺得反而成為整日訓練營的敗筆。

我腦海中對於課程總結,是回顧一下今日做了哪些事情,然後每個部份要帶給我們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如果能夠用一張投影片,條列整理今日的所有知識點,會讓學員更好聚焦。

但實際聽下來,我感受到最後結尾表達不夠清晰,聽不清楚明確的結論,有些概念一直重複在繞,反而越聽越發散,甚至出現一些雞湯感。老實說我當時聽到後來,內心不斷在問:「恩對,所以呢?」

不過因為總結的部分,老師有丟了幾個問題讓學員們把答案寫在便利貼並貼在海報上,也有請同學上台分享今日的心得,所以我覺得可能老師把總結的核心任務放回學員身上吧。

課程總結

我在課程當中學到了什麼?

你所想的跟別人看的不一樣

我覺得我在整個訓練營中,學到跟我過去最不一樣觀念的是:「你覺得的你自己,跟別人認為的你是不同的。」用白話一點說,就是你自己想的往往跟別人看你的並不同。

很多時候,在鏡頭前表達時,可能不小心有段內容講不清楚,內心超級緊張想要圓場,但在觀眾的眼裡其實沒有那麼容易看得出來,他們會更在意整段表達帶來的整體感受;相反來說,如果你今天在表達時,覺得自己的笑容非常好看,但很有可能人家覺得你的笑容超級尷尬。

像是在過去,我總認為我的笑容不好看、講話很卡頓,但這次體驗過後,收到的回饋很多都是「笑容吸引人」或「口條表達好」,跟我自己對於自我的認知完全不同。

所以在練習鏡頭表達時,除了要感受自己當下的情緒外,由外界給的真實回饋,也會是非常重要的。

內容熟悉度影響表達流暢度

過去學習簡報時,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覺得我只要對於我要分享的內容夠熟悉,那麼根本也不用學太多表達技巧,因為你會很自然地用很流利的話語作內容說明。

而在這次鏡頭表達訓練營的各種體驗中,我更加確定這一點。如果今天要我去背既定的稿,我在表達時會非常卡,因為我需要邊表達邊思考我自己要說些什麼。

但如果把稿改成我自己熟悉的內容,甚至是我平時就常常在說的話,就會瞬間變得很流暢,而且這個流暢是很自然的,表達時也不會思考著要用什麼技巧。

所以如果你想要變成一個口條好的人,我覺得首先要做的不是一直去訓練說話技巧,而是先把你要講的東西弄到非常熟悉。而這邊的熟悉,是指融會貫通,整個邏輯必須要是通的。

重點式記憶會優於完全背稿

前面的段落有提到,那位對我長輩式關心的組員,他在跟我分享他是怎麼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把要表達的內容清晰記住,用的方式就是「重點式記憶」。

這點我後來也有自己想到,我發現比起一字不漏把內容記起來,你先把內容中的重點挑出來,記憶那些重點,再用自己的方式去把那幾個詞語串起來,在表達時除了不會忘詞,也能夠比較通順。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在主持挑戰的文稿中,開頭是:「哈囉,我是主持人 Dean。」

我當時在記憶這段時,不是完全背,而是拆分成兩個重點:

  • 我的角色:主持人
  • 我的名字:Dean

在把內容重點淬鍊出來後,我只要知道我在表達時要精確與聽者溝通的是這兩個重點就好,其他的語句並不是非常重要,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做連結。

而後來在正式開錄時,我不小心說太快,變成:「哈囉,我是 Dean。」少介紹了主持人角色。

如果是直接背稿的人,這時候可能就會慌,因為發現自己漏講了,也許就會突然卡住,或是想要打掉重新說一次,這些對於觀眾來說都會有不專業的感受。

但這時候因為我是使用重點式記憶,馬上知道我遺漏的是「主持人」這個重點,於是這句話當下就被我修改成:「哈囉,我是 Dean,今日的主持人。」

接下來就順順的下去把其他內容說完,一直到結束都沒有人發現其實我在開頭就出了一個錯,甚至後續看到別人給我的回饋還有提到覺得我的開場很引人入勝。

想要完美必須學會適當放手

我覺得所有事情我們都可以追求完美,但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可能也需要先學習捨棄掉一些事情。畢竟人很難全能,在有限的時間下,若要把所有事情都做到滿分是很有難度的。

並不是說不要每個都做到完美,而是要分清楚每個點的重要性。舉例來說,鏡頭表達最重要的點會在於內容,所以第一件要完美的事情一定會是把內容說清楚,表情、手勢等等都是其次。

當你在學習把一件事情表達清楚時,就不要同時去管其他的部分,專注在現在這個點上。

所以會發現這次的所有挑戰中,我都不太會去管除了內容外的細節,畢竟自己參與訓練營就是想要把自己的口條訓練好。在實際演練時,我也直接選擇放棄做手勢,好好地琢磨在表達的內容上。

等原先的那個點能夠穩定發揮後,再慢慢把其他部分加入,但也不要一次加入太多,一點一點慢慢來。像我自己可能在能順暢表達之後想要練習的,會是臉部的表情管理,接下來才是手勢。

等每個環節都能夠兼顧,你就會成為一位真正的專家了。

還好啦這沒什麼的心態調適

這次在演出時,有個對我蠻有用的心態技巧,我稱它叫作:「還好啦,這沒什麼」。

這點也是過去自己在演講場合最常使用的技巧,我都會在上台時告訴自己接下來的表演沒什麼,我表演完後就能夠去吃東西了,然後想像待會在吃美食的畫面,心情此時就放鬆很多。

每次的演出固然重要,但一件事情如果看太重,很容易造成反效果。可能這就是常常有人會說的「保持平常心」吧,但這樣說會更緊張,所以改成「還好啦,這沒什麼」也許會更自在。

另外,我還有發現一個小技巧,就是表演前讓自己完全「癱在那」(內心的),等到輪到你的時候再一秒回到備戰狀態,這時候的能量是最足的,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在演出時會顯得更自然。

「演」並不代表那不是自己

這點就比較深一點。可能因為自己是創作者的關係,核心價值觀是「做自己」,我們為自己而創作,不是去迎合市場。但鏡頭表達卻是剛剛好相反,它本身就是建立於市場反饋上的。

我在這次的幾個挑戰之前,都有一種心態:「我就不想要成為這樣的角色,為什麼我要去演這樣的角色?」像是在 LIVE 連線挑戰要演記者時,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記者,所以表現得非常卡。

但到後來主持人挑戰時,我就告訴自己「演一次看看」。那一次的挑戰,我想像自己就是一位專業的主持人,所以在舉手投足之間,自然就呈現出了專業的樣貌 (以上是我獲得的回饋)。

後來我就想通一個道理,有時候你要去演一個角色,那並不代表那不是你自己,你一樣是你,只是你努力去做到某一件事情,要做到這件事情勢必會遇到很多障礙,但過後的自己其實就昇華了。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那個「過程」吧,在努力想要達成某件事時,會更了解自己,也越來越知道自己是怎麼樣的人。下次在做其他事情時,會因為這樣的了解自己,而幫助你更快達成目標。

所以,「演」並不代表那不是自己,反而你會更貼近自己。

「做、思、創」的底層邏輯

如果文章開頭所說,我參與訓練營有個很大的原因,是想要找到表達的底層邏輯。結果我發現我不只找到表達的底層邏輯,甚至體悟了學習任何事情的底層邏輯:做、思、創。

這個思維如果要展開說的話可以另外寫一篇,以下就講個概念:

  • 做:你想要理解一件事情的最剛開始,你不要帶有任何既有想法,你必須要先願意去做,先做了你才是真正進入到那個領域中。
  • 思:在做的過程中,你會獲得許多反饋,而這些反饋是你必須去思考的,要找出每個細節的因果,知道要達成什麼樣的成果,你需要怎麼去做,漸漸培養起更高的掌握度。
  • 創:在你對於一件事情有絕對的掌握度後,就能開始追逐自我,變成「能夠照著大家的模式去做,但選擇照著自己喜歡的方式做」,這時候你會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把一切重新定義。

這個過程聽起來不難,但真正要做到並不容易。不過卻能夠成為每個人接觸一項新事物的底層邏輯,鏡頭表達如此、文字寫作也是如此,在學習任何事情上更是如此。

對於這個思維更具體的分享,我有寫在我給讀者的信中,歡迎閱讀:https://ckarchive.com/b/p9ueh9h37p0q5

有興趣閱讀更多的話也可以訂閱電子報,或是購買精選集《DEAN 閱》。

體驗完一日訓練營有何評價?

小班制帶給內向學員安心感

這次訓練營讓我覺得最棒的地方,我覺得是小班制。因為過去我有上過超過百人的大班制實體課,對於我這樣比較內向的學員,在那種環境是一種很大的能量消耗,學習效果勢必會有差。

內向者對於環境很敏感,到一個新環境往往需要大量時間去觀察,要在空間中找到一個讓自己比較安心的位置。如果今日人數非常多的話,就需要花非常大量的精力去觀察,會很耗能。

目前這樣大約 20 幾個人的人數剛剛好,至少對我來說只要一個上午就能夠適應環境,下午開始就比較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不過因應訓練營中有一些實體的挑戰,人數應該也沒辦法很多)

小班制課程

事前學員群組的正向互動感

有一點讓我驚豔的是這次訓練營的學員群組,過往我參與過的課程群組都是單純拿來通知用,所以內部的活絡度不會到很高,有人說話就算不錯了。

但這次參與訓練營加入的群組,卻沒有讓人有陌生的尷尬感,取而代之的是正向互動感。我的觀察,除了老師本身,群組內還有一些助教,這些助教在互動上關注到了許多細節。

舉例來說:

  • 每個人只要在群組回話,都一定會被點擊表情符號,這會給人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 只要有人說話,老師或助教一定會回覆,不會讓學員的話是停留在最後一句被大家已讀。
  • 在公告課程訊息時,不會要求大家一定要回覆,而是可以給那則訊息一個表情符號,這讓許多不想出聲的人,有被保護的感覺。
熱絡的學員群組

雖然以上看起來沒什麼,但很多時候一個地方給人的感受,就是從這些細節堆疊而成的,小細節有顧好,帶給大家的感受真的就很不一樣,也會更有歸屬感。

當然除了以上,整個群組的氛圍也很舒服,大家的態度都十分正向。能夠感受到老師與助教很想協助學員,而學員也很努力想要從這次的訓練營中帶回一些收穫。

講師的氛圍營造自然且舒適

在課程中,我覺得氛圍感營造的很好,而這部分可以歸功給老師本人。過往有參與一些課程,那些課程的老師都有一種「你需要覺得我超厲害」的感受,也許沒有不好,但學員難免會覺得有距離。

但這次訓練營,老師身上並沒有這樣的感覺,反而感受到的是「我也是慢慢練起來的,你們一定也可以」。在過程中,甚至會願意做出很多犧牲的表演,讓原先有包袱的大家,願意更敞開自己的心。

原先以為這種場合,讓大家看自己的表演,我會感受到很大壓力,但事實上我發現大家跟家人一樣,該笑時一起笑,該認真時一起努力,不變的是都想要讓彼此變得更好的那顆心。

鏡頭表達訓練營講師洪婉蒨

壓力與正向鼓勵的拿捏平衡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堂有「挑戰」的課程,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定是壓力山大,尤其像是我這種平時較少跟他人接觸的人來說,真的要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

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任何壓力,他能做得非常好的機率很低;但如果說一個人壓力太大,原先或許能做得不錯,也可能會導致失常;而這堂課程在這部分就拿捏得恰到好處。

挑戰的設計模式,會是你需要一邊面對鏡頭,同時面對老師與同學做表演,表演完後的影片還會即時上傳到群組,這對於每個學員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

但實際在上場時,老師會給予非常多正向鼓勵,甚至針對我這樣較內向的學員,還會請大家給我能量。在這時候就會有種「我一定做得好」的自信,自然就會有不錯的表現。

而在表演完後,同學給的掌聲、溫暖的正向稱讚及具體的改善建議,都是讓自己更喜歡鏡頭表達的原因,也是能夠將這件事情越做越好的絕妙平衡。

課程節奏快速建議能先告知

也許因為這是老師第一次開實體訓練營的關係,所以在課程的節奏上有感受到有些趕,很多時候可能還在試著理解某個概念,結果就已經換到下一張投影片了。

不過我認為這不是缺點,因為也知道老師要控制時間,畢竟想要給的內容非常多,每個環節帶到幾個重點就行,剩餘的是靠實戰中學員自己去感受,像我前面的那些心法技巧都是我自己體會出來的。

而針對這樣的快節奏,我認為老師可以優化的是「先告知」,也就是在課程一開始時就告訴各位節奏會比較快,讓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共識,這樣老師可以掌握速度,學員也會知道要跟緊老師。

挑戰環節可以增加嘗試次數

雖然知道因為時間關係,每個人能輪到的時間本來就有限。但如果單純以挑戰來看,我覺得可以讓學員多一點嘗試次數,這樣我們才會有「比較值」。

有些人一直無法做不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腦中沒辦法有那個想像,他不知道什麼樣才叫作「好」或「正常」,沒有一個基準值自然就會有點無所適從。

舉例來說,假如獲得的回饋是「講話太快」,但有些人就真的無法理解怎麼樣的語速算太快,所以他就會需要第二次的嘗試,來讓他有個比較值,知道怎麼樣的語速是大眾能接受的,朝那方向去優化。

我覺得在時間允許之下,可以把這個環節加入到最後面,讓大家去自由挑戰,多錄一些不同版本的影片,也許就會比較能夠分辨怎麼樣的表現狀況是最佳的。

(或是還有一個方法比較簡單,在說明挑戰內容時,先播一段示範影片或音檔,可以是老師自己錄,或是找網路上差不多感覺的影片,這樣學員就比較會有一個能夠參考的基準)

把技巧列成清單勾選會更好

在課程中,有分享了許多技巧,但這些技巧都是分散的,所以在真正要運用時反而有點亂,好像這個要顧,那個也要顧,如果要選擇優先序的話也不知道怎麼取捨。

雖然說技巧因人而異,但我覺得也許可以考慮把要完成某個挑戰的技巧整理成一份清單,學員在準備的時候,就可以參照清單上的技巧,有準備好的就勾選,或是覺得自己不用的技巧也能劃掉。

而這個做法還有另一個優勢,也就是在給予其他人回饋時,是有指標可以參考的。我們可以從清單上列的技巧,列舉出對方有做到或沒做到的部分。這個部分我在下一段展開細說。

學員互評機制能給專業指標

每個挑戰都會有學員的互評,而互評表上,只有很大概地列出一些可以評價的點 (如:聲音、肢體等),且是用給予 1-10 分的方式進行,其他的部分則完全留白給學員自行去寫。

先講分數的部分,我覺得分數非常主觀,尤其拉到 1-10 分,那個落差更明顯,你的 9 分可能代表我的 7 分,沒有一個標準值可以參照,所以收到分數的人也很難評斷自己做的好還是壞。

至於空白給學員自行去填的部分,我認為門檻挺高的。第一,可能我要給個建議,我需要去思考怎麼樣寫對方不會感覺太直接;第二,很多時候我都只能給個大概的感受,但沒辦法有具體建議。

所以我覺得在互評機制上,也許可以考慮用個量表出來,根據老師的專業角度,去列出幾個重要的指標,讓小白學員在評價時可以有一個明確參考值。

收到許多挑戰回饋

課程總結可以更聚焦與條理

這一點我在前面分享心得時也有提到,我覺得課程總結有些發散,感覺沒被總結到。

我覺得既然是總結,那麼可以考慮看看直接用一頁簡報,先帶大家回顧今天我們做了什麼。接著,再用一頁的簡報,整理今日講得所有重點、技巧,甚至拉個表格之類的。

這樣會讓學員感到更聚焦,如果學員想要做紀錄,也可以直接拍下最後這張總整理。

不過以上都只是我對於總結的個人期望而已,或許老師原先使用的遊戲化模式,請同學直接分享,讓總結任務回歸到學員身上,大家的記憶反而比較深刻。

桌椅舒適度建議未來多琢磨

我覺得整日體驗下來,整體而言都蠻棒的,但唯一有個地方我想特別說一下,也就是我覺得場地的桌椅舒適度真的不太佳,我整日坐下來超級不舒服的。

硬硬的椅子、高度有點尷尬的桌子,加上參與課程的學員大部分都是穿正裝,正裝本身可能就不會到像便衣一樣非常舒適,整個感覺真的挺難受的,我也是好不容易才撐完整堂課。

或許下次在場地選擇上可以多加留意這個部分,或是可以事前提醒學員因為要久坐,看看要不要自己帶個椅墊或靠背,現場也可以準備幾個當作備用。

要推薦的會推薦哪些人來上?

#1 影音自媒體經營者

第一種,我認為會是影音自媒體經營者。雖然說創作者要保留許多個人特質在作品中,但不能否認有良好的鏡頭形象,會是讓別人開始注意到你的關鍵。

如果你想要把真實的你透過鏡頭傳遞出去,那這會是需要訓練的。就如同前面段落有提到的:你自己認為的,跟別人感受到是不同的,我們要學習的是透過鏡頭做出有效地溝通。

在這堂課程中你會學到很多技巧,包含口條、表情、動作,讓你面對鏡頭可以展現更美好、更自信的自己。學會之後再結合你的個人特質,在影音創作上就能夠有更不一樣的突破。

#2 在線上教課的老師

若你平時的工作,會需要常常教授線上課,那麼這堂課程會非常適合你。

線上與實體課程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你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多出了「鏡頭+螢幕」,在這樣的傳遞路徑上,是會消耗掉一定能量,且在表達氛圍上也會受限,而就需要額外的訓練,來補足這之間的落差。

你可以去觀察看看「素人講師」與「專業講師」在線上授課的差異,會很明顯感受到不同,前者聽了想睡,後者引人入勝。而會造成這樣的差異,就在於鏡頭表達能力的差別。

#3 常常需要直播的人

若你的工作常常需要做直播,甚至你就是做直播賣東西的人,那在鏡頭前的表現就特別重要,你的一個語調可能就會影響產品銷售的成效,這都是有技巧可學的。

舉例來說,你可以從課程中學到:

  • 如何讓自我感覺良好?
  • 如何讓觀眾體驗良好?
  • 如何讓觀眾產生共情?

雖然這堂課中不會教你銷售技巧,但會教你怎麼用對的表達方式來運用這些銷售技巧。如果原先的銷售技巧佔 80 分,那麼表達能力就會是突破 100 分的關鍵,算是一種 Bonus 的加成。

#4 會需要遠端會議者

若你平時會需要開一些遠端會議,很多時候我們的一些提案其實都非常棒,但就是缺乏一個有效的表達方式,感覺起來就弱弱的,自然不容易被採納。

像我在這次學習完之後,我就發現有很多技巧我可以用在未來與廠商線上提案時,能夠在鏡頭前用更有說服力的表達技巧,促成每一次的合作。

如果你也是在家遠端工作,常常需要線上開會的人,那麼我真的蠻推薦這堂課程的。

#5 個性比較內向的人

這點比較特別,它跟鏡頭表達沒有直接關係,但因為我身為一個內向人,實際體驗完這次訓練營後,覺得感受非常好,過程中沒有環境造成的窒息感。

從課程人數的設定、遊戲化的設計、挑戰與回饋機制的制定,到整個學習氛圍的營造、老師個人特質的渲染,我都覺得恰到好處,是非常舒服的。

所以如果你是個性比較內向,但平時可能會有一些場合需要進行表達 (如公開演講、授課等),想要提升自己的表達技巧,那麼這個訓練營會讓你有許多的收穫。

結論:線上線下都參與成效才會有

以上是這次參與一日鏡頭表達實體訓練營的真實心得分享,希望對於現在正在考慮要不要上的你,能夠有一些評斷上的幫助。我可以保證,這堂課程的價值絕對大於它的價格。

也許根據不同的學員回饋,未來一些課程上的設計會有微調,但我覺得帶給學員的感受是不會變的,因為老師對於「鏡頭表達教學」的熱情與使命,是一直都在的。

鏡頭表達訓練營合照

如果你看到這裡,還不確定這個訓練營適不適合自己,那麼我建議你可以先去買這位老師的鏡頭教練線上課程,先感受一下她的專業及熱情。

線上課程的重點放在一些理論及經驗的教學,而實體訓練營則是讓你透過實際的模擬挑戰,從過程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式。所以要獲得最佳的成效,非常建議線上線下都要參與。

鏡頭表達實體訓練營真實心得,擴大舒適圈的一日深度體驗 1

線上課程/平台相關優惠資訊

線上課程/數位學習相關文章

【手機版 表格資訊在下方】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建議先看目錄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