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學習方式比較適合我

哪種學習方式比較適合我?

4象限幫你找到最合適資源


前言: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同套學習方式

自學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一種狀況:跟其他人一起學習同個內容,看到別人都已經學得很紮實且能夠實際運用,但自己在學習上卻遲遲沒有看見成效。

有時候,並不是自己的資質比別人差,更多的時候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式都不同,同樣一套教學方式套用在每個學生身上,也不見得都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在這篇文章中,我根據我過去學習的經驗,把「學習方式」分成四大種類,讓每個人能夠在學習初期,了解自己可能比較適合的學習方式,進而去找尋該種方式的學習管道。

哪種學習方式比較適合我?4象限幫你找到最合適資源 1

兩個指標判斷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

一般我們在學習獲取新知時,會經歷這樣的一個流程:「從外界接收新資訊,再將這些資訊轉換成自己的知識」。

整個流程能夠拆分成兩個階段,分別是:

  1. 從外界接收資訊。
  2. 資訊轉換成知識。

所以其實一個人的學習方式就是取決於他「接收方式」與「轉換方式」的結合。

首先,接收方式上,能夠分為兩種:

  • 從相似經驗中類比來接收新知。
  • 從個人的實際體驗中接收新知。

舉例來說:想學習健身,會如何去接收新知?

從相似經驗中類比的人,他獲取新知的方式,會是從一些健身相關的書籍中;而如果是從個人實際經驗中取得新知的人,就會透過實際去健身,來獲得健身的知識。

接著,在轉換方式上,可以分成兩種:

  • 透過觀察與反思來歸納成自己的知識經驗。
  • 透過直接去執行來歸納成自己的知識經驗。

一樣舉例:當學習到如何健身後,會如何去健好身?

透過觀察與反思的人,在知道怎麼健身後,會再透過觀察教練或專家的動作,來讓自己健好身;而如果是實際去執行的人,在學習到怎麼健身後,他們會直接去健身,並從中試錯並修正。

總歸來說,如果我們將「接收方式」與「轉換方式」這兩個指標,畫成一個象限圖,就會發現學習方法,能夠被分為四大種類:

學習象限

我稱上圖為「學習象限」,接下來的段落,會針對這四個象限,進行詳細的說明。

第一象限:經驗類比+直接執行

學習第一象限

在第一象限的學習者,這類型的人他們獲取新知的方式,是需要利用大量的文獻理論,但他們在資訊轉換這個過程,會想要透過自己去嘗試,來建立個人知識庫。

不知道你在讀書或上課時,會不會有一種想法:「這些內容我都能夠懂,但我沒有實際操作過,怎麼能夠證明他是對的?」如果會有,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學習者。

對於你們來說,你們比一般人更有研究與實驗的精神,在取得新知時,會對它保有一定程度的疑惑,一定得透過「找出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獲得結果」,才能夠獲取真正的一門知識。

用一句話來說,這樣的學習者就是比較喜歡實事求是,他們不太會在意別人怎麼說,因為他們認為別人說的不一定正確,他們一定要透過自己嘗試來驗證 (所以通常反思能力與邏輯都不錯)。

對於這樣的學習者,你的學習方式會建議去找大量的書籍、文獻參考、課程,當你有大概的概念後,再去參加那種著重於實作的「訓練營」,能夠讓你透過實際行動來學習

或是你不習慣參加與人有互動的學習組織也沒關係,也可以自行去研究,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但就是要有預期,你所花的時間可能會比一般人來得久。

第二象限:經驗類比+觀察反思

學習第二象限

在第二象限的部分,這樣的學習者他們獲取新知的方式是需要從課程或書籍中,而在獲取這些資訊後,他們透過自己的邏輯思考,就能夠建立出個人知識體系,不用太多的實作。

不知道你是不是屬於那種,只要接收到一項新資訊,就能夠思考非常久的人;或是你很常會透過觀察這個世界,進行推理與反思,來建立自己的腦中資料庫。

你們學習上很注重細節,也很擅長對於自己的學習有嚴謹的規劃,通常學一項知識都會花上不少時間,但都能夠學得很紮實,甚至能夠在這之中提出自己的理論。

目前比較多的學習資源,都是建立給這樣的學習者,像是一直聽老師說的實體課程,或是會有一定進度的線上課程,這種「單方面」輸入的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比較習慣。

這樣的學習者,在學習上遇到比較大的貧頸,會是與人協作時,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與 SOP,這就需要進行更多的溝通 (甚至適時拋下個人理論),才能夠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最完整。

第三象限:實際體驗+觀察反思

學習第三象限

在第三象限中的學習者,接收新知的方式會是利用實作,從體驗中學習;而在將資訊轉換成知識時,則是利用觀察反思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知道你是不是屬於那種在接收到新知時,會非常想要想要找人溝通、討論的學習者,你習慣從觀察別人給你的反饋中,來獲得一項新知識。若是要你只是一個人死讀書,你可能會受不了。

這樣的學習者,你們喜歡的是聽各式不同的觀點,會藉由理解他人的想法,來幫助自己建立資料庫,所以通常「團體學習」對你們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這種介於觀察與互動的學習方法,在挑選學習管道時,建議要走線下實體課程的形式,尤其是該堂實體課會是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最好上課方式還是讓你與小組持續進行交流

另外,在課程外,也建議可以參加無論是課程單位舉辦的,還是同學們自組的讀書會,保持著與人多方的交流,對於你們來說才會是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延伸閱讀:線上課程與實體課程比較,9個你應該知道的相異之處

第四象限:實際體驗+直接執行

學習第四象限

在第四象限的學習者,你們獲取新知的方式是透過實際體驗,而你們將資訊轉換成知識的過程,也是要透過直接去嘗試,所以你們會很常聽到某個新知時,就想直接去嘗試。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一種人,就是我們認為的「行動派」,他們可能今天早上聽到一個不錯的新點子,下午他就直接跑去實作了,這正是因為他們學習的方式,就是靠不斷實際嘗試。

對於這樣的學習者,他們要的絕對不是你跟他講一堆死板板的理論,他喜歡的是你告訴他一個比較大的方向,他自己去摸索與探險,在從這其中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以,如果你認為你是這樣的學習者,我會建議你不要一直去讀死板板的理論,你更應該直接去聽一些能夠觸發你行動的「演講」,聽完有個概念後,直接去行動,並再做中學。

另外,我會非常推薦,在你有興趣的領域中,找到一位「前輩」或「教練」,讓他指引你方向,因為這樣的學習者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自己要摸很久,如果有個人能夠提點,會學習很快。

(PS.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每個人身邊都可以去認識一個這樣的學習者,看著他們常常去冒險、碰壁、試錯,真的會帶給自己滿滿的動力,也能間接讓自己對於很多事情都不懼怕,生活變有趣很多)

我認為自己是怎麼樣的學習者?

在一路上的學習,我對於自己是怎麼樣的學習者也漸漸有些了解。若是用前述四象限區分,我會認為我比較屬於「第一象限」的學習者

我在接收到新資訊後,大多時候都會存疑,並且想辦法利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去進行實測,也因此我很常都會找到一些比市面上大家所知道的方法還要更佳的策略。

我在學生時代時,就是那種會在上課時一直質疑老師的學生,甚至會為了驗證我的方式比較好,會跑去自學更多並進行實驗,所以大多老師應該都很討厭我。

其實到現在還是一樣,我覺得我會經營部落格,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在學習很多事情時,都覺得現存的資訊沒辦法說服我,我想要把我的想法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無論讀者信不信我。

所以,我也知道我的內容大多很「反骨」,跟主流不太一樣 (像是我走一人公司的運營模式),但我相信並不是主流永遠都最好,在茫茫網海中,一定會有那一群願意相信我的人。

內容產出

拉回來,我自己的學習方式,大多會是大量接收外界資訊,像是我之前在【網路自學管道有哪些?】文章中,就有分享過我都會先去閱讀電子書,並上理論課程,但最重要的是我會參加實務課程,在課程外也會自己進行實作,目標是找到一套最適合自己的運作方法。

不過你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有沒有劣勢?我個人是覺得有的,尤其在自己需要跟別人溝通或協作時,會常常發現對方無法理解自己所想的,自己可能也很難理解對方說的,在溝通成本上大幅增加。

另外就是,因為太容易質疑,所以不只是質疑他人,有時候對自己已經驗證過的觀點,也會產生質疑,腦中總是會有一堆完全對立的想法。(所以也很容易自我矛盾,想要推翻自己)

我後來,會開始讓自己去多參與一些讀書會或實體聚會,學習接納不同的觀點,並放下過多的質疑,因為漸漸明白有時爭誰對錯沒有用,能夠把事情好好做下去,才會是重要的。

結論: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方式最重要

如果以前面提到的象限來看,我認為台灣教育比較偏向第一、第二象限的學習者,致力培養一群重視理論的學者,反而在第三、第四象限中的實作層面上比較少琢磨,甚至會壓抑有這樣學習特質的人。

在學校,老師不會希望學生在上課有太多的「互動」,可能只是想要與隔壁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就會被制止;在補習班,學生們也都習慣有一套完整的學習架構,時間進度都要幫忙排好好的。

我一直認為「教育」跟「學習」不太一樣,教育比較像是別人制定出一套模式來教你,但就像這篇想要強調的,並不是制定出來的模式就適合所有人,反而更該做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如果你是比較屬於一、二象限的學習者,那麼制式教育體系可以為你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但對於比較喜歡與「人」互動的三、四象限學習者,你需要的就會是去自學,並找到合適的資源。

現在學習資源很豐富,無論是實體的還是線上的,絕對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沒有對錯,不會有任何一個象限比較差,只有能不能真正幫助到自己

線上課程/平台相關優惠資訊

線上課程/數位學習相關文章

【手機版 表格資訊在下方】

哪種學習方式比較適合我?4象限幫你找到最合適資源 1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