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寫作

普通人如何學習寫作?

「寫作八更」讓你努力更有方向


以下內容摘錄自文字產品【DEAN 閱】,若對你有所啟發,可訂購閱讀更深入的內容。

前言:為什麼會有這篇文?

從過去接觸過的陪跑服務個案中,讓我有個疑問:「如果說,一個完全不懂寫作的人,要開始寫作,那他究竟會經歷哪些歷程?」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花了一些時間做觀察,也實際地跟他們做對談,在更深入地了解他們後,我列出了一個架構,我叫它「寫作八更」。

接下來內容我希望是以一個「進程」的模式呈現,在每個階段我腦中也都會有一個實際對標的人物,實際帶你走過一遍這個過程。

普通人如何學習寫作?「寫作八更」讓你努力更有方向 1

一、更願意寫

一個完全不懂寫作的人,剛開始他們會對於寫作抱有很大的質疑,會覺得為什麼同樣一段話,用講的可能 30 秒就講完,卻要花個三分鐘去寫出來。

他們對於「寫作」這件事是抱有很大懷疑的,最常說的一句話會是:「不行,這個我寫不出來,我用說的可能比較快。」看待寫作比較屬於固定性心態。

對於他們來說,剛開始都不會想要寫,一定是碰到某個「原因」,才能使得他們願意去寫。

就我的觀察,可以分成三種人:

  • 被逼的,只能願意:可能是工作需要,他不想寫也得寫。
  • 是過程,暫時願意:他正在做一件他很想要做到的事情,寫作是中間的一個必要過程,所以暫時會願意去寫作。
  • 先相信,所以願意:他不知道寫作可以帶給他什麼,但他覺得一定對他有幫助,基於這樣的信念,他願意去寫作。

無論這三類人,最終留下的有多少,他們都已經突破第一階段「更願意寫」。

二、更多內容

當他們願意開始寫之後,接著馬上會碰到一個問題:「寫不出來。」

寫不出來,有很多原因,不過大致能分成「外部」與「內部」。

先來說說外部,通常外部比較好解決,因為這時候他們的狀態是:「有東西可以寫,但因為一些外部原因,導致他不敢寫或不知道怎麼寫。」

舉例來說,他們寫作上有幾個很常見的恐懼:

  1. 害怕讓人知道他們想法
  2. 擔心別人覺得他不專業
  3. 很擔心自己寫的是錯的
  4. 害怕寫出來後就被炎上
  5. 擔心寫完文章卻沒人看

說真的,大多時候真的是杞人憂天而已,不然就是在為自己不想寫找藉口。外部因素導致寫不出更多內容,通常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心魔。

至於內在因素,這個相對困難。會沒有東西可以寫,我觀察下來就三原因:

  1. 沒有在學習:如果你沒有輸入,自然內在就不會有東西,也就寫不出來。
  2. 沒有在思考:如果平時根本沒有在思考,都是聽別人告訴你做什麼就做什麼,那自然也寫不太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3. 沒有在感受:如果平時沒有認真地去感受生活上的各種人事物,過著機器人般的日子,那也難把這種人生的體驗感寫出來。

如果寫不出更多內容,是卡在內在因素的話,這會需要時間。先從多閱讀及接觸人群開始,讓自己去接受更多的刺激,並記得對任何事都保有質疑的精神。

三、更加通順

前面兩個階段都在完成一件事情,也就是「先有內容」,畢竟是談寫作,一定會需要有內容才有辦法繼續往後面談。

寫作本身是一種溝通,如果你的內容讓你想要接觸的那群人看不懂,那麼這樣的內容是沒辦法做到良好溝通的,也就失去它原有的意義。

所以從第三階段開始,就不單單只是能把內容產出而已,要開始去注意「讀者」,讓一篇文章能夠通順,就會是首要任務。

在追求更加通順的這個階段,可以分為「前」與「後」。前與後的區分點在於:是否知道自己寫的內容不通順。

前期,在我們努力產出很多內容後,我們不會知道自己寫得並不通順,而且會有一種「我就覺得要這樣寫」的感覺。

所以在這個階段,要先能夠發覺自己表達並不通順的方法,我認為會是:

  1. 請身旁的人幫忙看:找多位朋友站在讀者的角度去閱讀,並請他們告訴你是否有覺得有不通順的地方。
  2. 把寫的文字唸出來:實際唸的過程,如果發現哪邊卡卡的,那或許就要去思考看看這句話要不要用其他的敘述方式作呈現。

當知道自己語句不太通順後,這時候就會進入到「後期」,每次寫作時都要記得針對幾個關鍵點去做審視,尤其是以下幾個常見會不通順的原因:

  1. 連接詞的誤用
  2. 代名詞的錯亂
  3. 標點符號濫用
  4. 詞彙量的不足 (只能從已知詞彙中硬去拼湊)

以上我就不展開說了,每個都可以再另外寫一大篇。

如果真的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做修改,我目前覺得比較實際且相對快速的方式,會是請 AI 幫忙做語句的潤飾,並且在潤飾完後要拿來跟自己的原文做比對,協助自己了解可能不太通順的地方。

四、更好理解

或許有人會覺得「更加通順」跟「更好理解」差不多,但實際上真的有一種文章,它可能讀起來非常通順,然而讀完整篇後你會無法理解它想要講的是什麼。

是否通順會是「語句表達」的問題,是否好理解比較是「邏輯」的問題。

針對難理解的狀況,我整理出了以下幾種常見原因:

  1. 不清楚文章主軸:寫之前沒有先想清楚要講的是什麼,導致闡述上沒有一個核心,東講一個西講一個,整篇的邏輯是混亂的。
  2. 前後連貫性不足:習慣「分散式」敘述 (有些人會是說話習慣而致),導致在陳述時會一塊一塊的,段與段間的連貫性不足,變得難理解。
  3. 過於去脈絡化:很多時候可能只講結果,但中間的內容都沒有提到 (或是覺得大家應該要知道而沒有寫出來),省略太多容易造成難理解。
  4. 缺乏換位思考:沒有先思考讀者是誰?他們的能力在哪?而是站在自己的專業角度去寫,在知識不對等的狀態下,讀者自然會覺得不好理解。

在這個階段中,需要努力去做到讓自己的文章更好理解,我認為有幾個步驟可以做到:

  1. 先釐清這篇文章要給哪些人看
  2. 再確認這篇內容要講的是什麼
  3. 根據主題有邏輯地去列出大綱
  4. 把每段要寫的主軸都先打出來
  5. 最後就照著框架順順地寫下來

我認為一篇讓人能更好理解的文章,它在最初的架構規劃上一定會花不少時間與心力,但能夠確保讀者在讀的時候可以更有效地接收到你想傳遞的資訊。

五、更有效率

第五階段跟前面三四階段一樣,都會著重在「讀者」身上,但在三四階段時,我們注重的是「特定讀者」;然而進入到第五階段後,同樣會有一篇內容想傳達的核心,但可能面對的是不同類型的讀者。

我觀察這個階段的創作者,有個共通問題,他們確實能夠寫出一篇有重點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也十分完整,然而他們在撰寫上所花的時間太多了。

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在於他們在寫作上比較屬於「框架式寫作」或「模板式寫作」,如果今天要請他們寫另外一種類型的內容,或許也能夠寫,但往往會花不少的時間,因為他們是照著框架從頭來的。

我認為框架化沒有問題,如果是固定要在某個平台產出,那有個基準去參照會是有效率的做法。像現在市面上提到很多的「SEO 文章」,就會是一種針對搜尋引擎的框架化寫作模式。

但在這個階段中,可以開始去追求讓自己的創作「更有效率」。我認為提升效率有四個必要條件:

  1. 明確洞察讀者的特性
  2. 明白內容的核心主軸
  3. 對完整內容已有想像
  4. 寫對讀者有用的段落

這個感覺就很像是,你今天要準備一場三個小時的演講,基本上都會對於演講的主題與內容非常熟悉。如果突然要你在一小時內講完,你也一定會知道可以省略哪些比較不重要的,只呈現出那些對觀眾最重要的內容。

同理,如果要能夠更有效率地寫作,你需要在面對不同讀者時,知道怎麼樣從你的完整內容中,選取對他們有幫助的重點去寫。

六、更加彈性

第五階跟第六階有點像,一樣面臨的情境都是可能有非常多種類的讀者。第五階是從原有的完整內容中,選出對他們有幫助的重點呈現給他們;而第六階段,不單單只是呈現原有的內容,會需要「為他們做客製化的變化」。

舉例來說,如果原先一篇內容要講的是 ABCDEFG,第五階段時可能會選出只寫 ABDG,但對於某些人來說 ABDG 可能還是不好理解,這時候就要轉變成 1247,也就是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說明同一個道理或邏輯。

寫作上,有時候會遇到一種狀況,就是圈內人都非常能夠看得懂你寫什麼,但當這樣的內容出圈後,會發現大家可能都不太懂是什麼意思。

寫作的本質是將我們的思想用文字的方式傳遞給對方,所以目的應該會是要讓對方能夠真正理解你想要表達的,不該執著於某個框架,而是要更有彈性。

至於要如何做到更有彈性,我的體悟是需要有「更多接觸」,當你接觸的領域多了,在面對不同的人時,更能精準地換位思考,並寫出他能夠理解的內容。

七、更能共情

從第三階段開始,我們都專注在「讀者」身上。而進入到第七階段,我們要慢慢地把「自己」加回去。但,把自己加回去是什麼意思呢?

在前面幾階段的寫作,我們做到了理解讀者,並用有彈性、有變化的方式傳遞想法給他們。但在這些階段中,他們最多能夠理解你的只有「你的觀點」,但他們沒辦法很難去理解「你這個人」,不會知道你為什麼寫出這樣的內容。

而把自己加回去的意思,就是要讓讀者理解「你」,知道你的背景、專業等,這樣他們才有跡可循,知道為什麼你有這樣的思維或價值觀,以致於你寫出某種類的內容,或是做出某種類的行為,做到「與你共情」。

有時候在社群媒體上,會看到一些可能很毀自己三觀的內容分享,很沒辦法理解為什麼他會這樣寫。而會有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我們沒辦法與作者共情。

我們或許只看過他一篇內容,並不全然瞭解寫這篇文章的作者。在不理解他的背景之下,自然沒辦法與他共情,知道他為什麼會這樣寫。(共情跟認同是不一樣的,我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寫之後,還是能夠不認同觀點)

所以我認為,寫作上如果要做到「更能共情」,在撰寫內容時需要有些人味,不要總是講專業、講觀點,自己的經歷、遭遇也要寫進內容中,並盡可能地將場景、時間都帶出來。

但我知道不可能每篇文章都這樣做,也不太可能整篇文章都在講自己的事,所以最重要的還是「累積」,要有一個自己內容的家,把寫過的內容留存下來,讓那些真正想要理解你的讀者,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認識你,與你共情。

八、更有風格

雖然放在第八階段,但我認為這個階段反而是不用追求的,因為它是一種自然而然,你在前面幾個階段努力時,風格就已經慢慢建立了。

什麼是寫作風格?當你長期在寫作,一定會有一套你在說一句話、講一段話上的特色,它更偏向一種感覺,我們很難具體地去解釋,但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字時,大概率就可以知道作者是誰。

若要我對於風格做詮釋,我認為風格會是一種「有無意識的選擇結果」。

我們可以學習許多不同的寫作方法,也可以去理解這些方式能夠為我們帶來的優勢,但有時候有些方法自己就是沒有那麼喜歡,或是沒有那麼適合自己。

同樣一句話,我會知道可能用 A 講法比較好,讀者也比較能接受 A 講法,但我就比較喜歡 B 講法;或是某個字詞本身的意思是 C,即便我知道,但我還是很常用這個詞來解釋 D 的概念。這都是我們在寫作上的一種「選擇」。

當然,以上是有意識的選擇。但更多時候我們會是在無意識之下做出的選擇,或許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段話會那樣說、那個字會那樣用、那兩句話會這樣銜接,一切就像已植入在我們的潛意識一樣。

當自己做出了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也就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新的框架,而這個框架或許連自己都不知道,且也無法完整解釋,但大家都很習慣。

而這,就會是屬於你的獨特風格。

普通人如何學習寫作?「寫作八更」讓你努力更有方向 1

部落格經營相關文章

【手機版 表格資訊在下方】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