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

實際運營的收穫與甘苦談


前言:籌辦讀書會的動機

其實獨自經營網路久了,難免都會想找個夥伴聊聊,尤其如果是經營部落格,每天面對的就是電腦與文字,久了真的會覺得有些無趣。

當初在我經營的社團《部落格DNA》中,就發現其實有許多夥伴,都想要有一個空間可以跟同業的大家深入聊聊,於是我左思右想,就想到了可以籌辦「讀書會」。

說真的,我在想到可以籌辦讀書會前,我完全沒參加過任何一場讀書會,但對我來說,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去學習、去嘗試,會是我蠻喜歡的事情 (就是喜歡從零到一的感覺)。

在決定要籌辦後,我立即去參加了許多不同場的讀書會,也買了相關的書籍,更找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著手創辦了專屬於創作者的讀書會【我們.創作者讀書會】。

接下來的這系列文章,全部都是我在舉辦讀書會時,所親身體悟,並融合自己的想法 (主軸會偏向創作者),分享給你。如果你也想要舉辦自己讀書會的話,應該會對你很有幫助。

(2021-12-27 更新:目前我已退出讀書會團隊,品牌由其他成員繼續運營)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

讀書會是什麼?是一種以書為主體,凝聚社群,進而提升個體能力的活動。

也許到這邊你會想問:「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有哪些好處?」所以接下來主要會說說幾個我在籌辦多場讀書會後,自己實際感受到的優點。

PS. 本段站的角度會是以「舉辦方」為主,下一段才會是分享「參與」讀書會的優點。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

#1 能提升個人知名度

我認為提升個人知名度,是讀書會的主辦人最大的優勢,會有所謂的「造局者光環」,參與者們不見得會認識彼此,但一定會對於籌辦人或籌辦人的品牌有印象。

一旦你讀書會能籌辦的好,在圈子中就容易被傳遞,大家可能聊天時聊到讀書會,就會想到你,進而提到你的品牌。對於自媒體來說,這會是一種非常好的口碑行銷方法。

所以如果你今天想要在你的領域快速讓人認識,籌辦讀書會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雖然前期可能會遇上找不到人參加等等的狀況,但我覺得這是累積的,一次做得好,大家後續就會想繼續參加。

#2 提升對領域的了解

如果想要了解某個領域,籌辦讀書會會是最快的方式,因為在籌辦的時候,你必須先去深入瞭解這塊領域,像是光在選書時,你就要知道選擇哪本書,最能夠達到深度交流的目的。

另外因為籌辦人通常都會擔任主持人 (或是導讀),所以在主持整個讀書會時,你也會感受到不同領域的「特色」,會大概知道這個圈子中大家共有的特性是什麼。

舉例來說,籌辦一場創作者讀書會,跟一場商業讀書會,在會中的感受就會不同。創作者的可能會感到很 Free,甚至有時候會講些幹話,但商業讀書會可能就相對嚴肅,每個人的觀點都非常犀利。

我覺得一方面,也是因為籌辦方都是以「第三者」視角在看讀書會,所以會能夠看出其中不同的差異,也就能夠對於每個領域更加地了解。所以,想快速了解一個領域,就辦讀書會吧。

#3 能接觸到領域菁英

不用談不同圈子,有時候可能同個圈子,你想要去接觸到那些領域菁英,就非常難碰到。但籌辦讀書會是能夠讓自己有機會去接觸到那些菁英、前輩們的。

可以從兩個層面去想:

  • 第一,菁英也是需要學習與交流的,而讀書會屬於交流性質,如果你籌辦的讀書會口碑夠佳,或是選書有選到他們的需求上,他們是有可能來參與的。
  • 第二,領域菁英很常會「出書」,如果在他們的打書期,是有非常大的機率邀請他們以「作者」的身分參與讀書會。

尤其是第二點,實際籌辦下來,我認為成功機率是非常大的。我覺得有個重點,是因為讀書會有「共享性」,比起你的個人邀約,有高共享性的讀書會,接觸到菁英的機率相對高

#4 資源與人脈的串聯

我覺得這一點像是融合前面的幾點,正是因為籌辦讀書會能夠獲得許多領域中的資源,以及認識許多不同的人,所以「仲介」角色自然而然就出現了

基本上,只有籌辦人,會認識每一期不同的參與者。假如在這屆大家討論到的某部分需求,剛好是上一屆某位參與者所提供的解決方案,那麼這條線就牽起來了。

甚至未來可以再舉辦一場實體的聚會,邀請之前參與過讀書會的夥伴,進行大規模的人脈與資源的串聯,同時你的個人聲量也可能再次提升。

#5 能夠獲取一些金錢

最後,可以談談錢,讀書會還是能賺一些錢的。之所以會擺在比較後面的部分,是因為現實些,籌辦讀書會真的賺不多,所獲得的重點還是擺會在其他部分。

如果就讀書會本身,一場 1~2 小時的會議,參與費 NT$200~500 就差不多了,加上可能要扣除一些場地費(如果是實體的話)、導讀人費用等等,基本上是沒什麼利潤的。

基本上,讀書會要得到比較高的獲利,還是要與其他商業模式結合,像是跟出版社合作、推出自己的說書資源等等。

參加讀書會有何好處?

接下來,我想要分享一下,如果是站在一個「參與者」的角度,會覺得參與一場讀書會有哪些好處?

因為我自己的角色是籌辦者,所以以下是我根據我參與他人讀書會的經驗,以及參與我籌辦的讀書會的夥伴們,他們參與過後與我分享的真實感受。

讀書會好處

#1 輸出與輸入的共榮

平時我們創作、演講或授課,基本上都是單方面輸出;而如果是看書、上線上課程,也都是單方面的輸入。然而,我認為有輸入也要有輸出,才會是幫助活化腦袋、激發出更多想法的方式。

讀書會就是一個標準「輸出兼輸入」的模式:每位參與者必須先進行閱讀 (輸入),於讀書會中進行分享 (輸出),並聆聽他人的分享 (輸入),最後再進行討論 (輸出)。

目前我想得到的除了有互動的實體課程,能夠同時做到輸出與輸入的,大概就是讀書會了吧,所以我認為這是參與讀書會的一大好處。

#2 認識不同領域的人

這一點應該不用多作解釋,參與讀書會最講求的就是人與人的交流,在眾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參與者中,總會因為相互討論而認識幾位。

有些讀書會會是開放式討論、有些則是會利用小組式討論,不管如何,討論代表觀點的呈現,是能夠最快理解一個人的,所以自然就會與一些價值觀相當的人熟識。

像是我自己,即便個性內向,但去參加別人籌辦的讀書會時,還是有認識了一些想法很相似的朋友,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在持續交流討論。

#3 啟發不同點子靈感

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很容易陷入思維「盲點」中,在思考的時候,可能會缺少某一塊重點,藉由讀書會的討論,往往可以啟發自己不同的點子或靈感。

以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參加讀書會,很多時候與大家討論著,就突然想到了新的創作主題 (像是我讀書會系列的文章就是在讀書會交流中想出來的)。

除了主題外,也很常會靈機一動,想出新的商業模式,而且還可以當場提出來與大家討論其可行性,我覺得這些都是參與讀書會的好處。

#4 激勵實際做出行動

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讀書會,我覺得「行動」會是一個很大的核心重點。

所以其實參與讀書會有個好處,就是能夠激勵你實際付出行動,我覺得這點真的很重要,正所謂「讀再多書都沒用,重點在於你實踐了多少」。

而針對讀書會籌辦方,也必須設計出能夠讓參與者真正去行動的流程架構。不然像是我參與過很多讀書會,沒有帶出實際行動的氛圍,整體凝聚力下降,很常到最後幾場就變成空口說白話。

#5 領域資訊相互交流

我覺得這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相同領域的資訊交流,另一種是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流。

同領域,像是創作者領域,有些人網站經營的主題是軟體類型,有些經營的主題則是旅遊,兩者經營方式絕對大有不同,此時相互進行交流,我覺得就很有意義,會對於創作領域更加了解。

不同領域,則能夠交流的資訊又更多了,尤其如果參與者都是來自不同領域,看事情的角度絕對不同,相異的觀點,就能夠激勵出更多想法,同時也會對彼此的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創作者讀書會在幹嘛?

如果你沒有參加過讀書會,應該會對於讀書會感到好奇,究竟讀書會都在做些什麼?

而每場讀書會的性質不太一樣,以下我先針對創作者讀書會,列出「必要」做到的部分,同時也是我在我籌辦的讀書會中,有特別進行規劃的重點。

讀書會都在幹嘛

#1 書籍重點導讀

不只是創作者讀書會,一般的社群讀書會,最剛開始一定會進行「書籍重點導讀」,此部分通常會有一個導讀人,來進行領讀,讓大家能夠順利進入讀書會氛圍中,同時也會聚焦在今日主題上

而我經營的讀書會,沒有特別請一個導讀人,而是由每場的主持人,在開頭時做個簡單導讀,接著讓每位參與者分享自己在閱讀此章節中,所收穫的重點心得。

#2 觀點交流討論

在了解完書籍重點後,接著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交流」,這也是一場讀書會最重要的環節。就如前一段所提,觀點交流是輸入與輸出的共榮,有助於幫助激發出不同靈感

有些讀書會,會由籌辦方提供幾個議題探討,讓大家去思考,甚至有些會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最後再留一段時間,讓小組代表進行觀點總分享。

不過我創立的讀書會,會先讓每位參與者提出想與大家討論的議題,接著再由大家進行觀點分享,以及彼此的交流。最後如果大家都沒話題時,籌辦方才會提供議題,讓大家繼續討論。

主要是因為我的讀書會走「小而精」的模式,所以每次的參與人數都是固定的,在大家熟識後,自然而然就能自主討論起來,就不用特別進行分組討論。

#3 實際運用分享

在觀點討論後,一定會有一個「總結」的環節,這個部分通常會是分享未來規劃的大方向想法,或是接下來可能會執行的實際動作。

之所以我認為實際運用的環節非常重要,是因為許多讀書會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點,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完,但回去後還是什麼都沒改變,就有點像是在浪費時間單純參加一個討論會而已。

我自己籌辦的讀書會,會讓每位參與者根據該週的討論,制定出自己本週要實踐的行動,並在下一週的開頭,分享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獲得了怎麼樣的成效或是心情。

讀書會不是只有讀書,唯有在看完書,藉由與大家的討論,實際付出行動,這樣的讀書會才是真正對參與者有幫助的

運營讀書會的真實心得

說真的,運營一場讀書會真的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要有非常大的決心再去做。

而且可以很明白告訴你,讀書會本身真的賺不了什麼錢,所以如果你是想要賺錢,可能要嘗試其他的方式,像是製作電子書、開設線上課程等。

以下我想分享一些,我在籌辦讀書會的一路上,分別覺得困難,以及有收穫的部分,也算是讓你看看,實際辦一場讀書會,會付出多少心力,以及獲得多少。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實際運營的收穫與甘苦談 3

我覺得困難的部分?

我覺得整個讀書會難的部分主要有三個:

  • 書籍選擇困難:讀書會最主要的一定會是那本「書」,往往在選書上就卡了很久,你要顧及的部分像是:是否符合參與者?是否有討論性?是否有延伸效益?以上這些都是需要去思考到的。而且往往書籍也會影響到參與者的參與意願,選不好可能都沒有人想要來參加。
  • 制定流程困難:你如果有參加過外面的讀書會,會發現有些讀書會到後期會變得很「散」,最常見的就是各分享各的,完全沒有交流。所以在制定流程上,也就變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光是要做到:「藉由書籍重點延伸出議題討論」這一點就不容易了,因為其實參與者大多時候是不會主動表達的,就等於你要去設計一套流程,先讓讀書會內容能夠聚焦,再讓參與者們願意主動表達,最終實際去付出行動。(而且流程又會根據每次的參與者不同,需要有些微的動態調整)
  • 口碑維護困難:讀書會通常能夠做的起來,還是要靠口碑傳遞,才比較有可能有源源不絕的參與者。而在口碑這塊,又會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即便同個流程下去帶一場讀書會,讀書會中的人並不見得所有人都喜歡,甚至每次的參與者都會給出不同的反饋,甚至有完全相反的建議。籌辦讀書會真的不是努力就能讓大家都滿意,只能根據每位參與者的回饋,努力去達到其中的平衡,才會是永續經營的方式。

雖然說以上幾點是我認為籌辦讀書會很困難的部分,但經過這段時間的反覆測試與研究,我對於這些困難都有一些應對方式;沒有應對方式的,也都有一些實際嘗試過的經驗。

所以在後續的文章中,再讓我一一和你分享吧。

我最有收穫的部分?

說完了困難的部分,接著來說說自己比較有收穫的地方:

  • 口條有變得比較好:我一直都是文字能力好,但表達能力很差的人,所以剛開始讀書會的時候,其實我很不會表達,可能腦中想很多,但不知道怎麼有條理地說出來。但在這幾場下來,我覺得自己不管是在主持,還是回答他人問題時,嘴巴都比較能跟得上腦袋,能夠比較有結構性地將想說的表達出來。(雖然有時候可能還是會不小心把一些東西講得太複雜 XD)
  • 認識到不少創作者:我覺得讀書會很有趣,如果是熟人來參加,會因為更深度的交流,讓自己更認識對方;而對於原本陌生的人,也能很快熟識,因為在討論中,馬上就能夠知道對方的想法與個性。一場讀書會,會認識到非常多的創作者,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是有機會成為學習對象的。
  • 從零到一的成就感:現在回頭想想,從最剛開始完全沒參加過讀書會,到現在做起一個專屬創作者的讀書會品牌,這種從零到一的成就感,是很難從其他地方獲得的。

其實應該還有「社交」的部分,畢竟讀書會之前我幾乎是零社交,都自己默默打文章經營網站。但我不確定這對我來說到底是不是一種收穫,因為這帶給我的壓力其實是蠻大的。

只能更明確知道自己真的是位內向人,因為只要跟人接觸真的很容易沒電,每次讀書會完那個晚上我都莫名身心俱疲,都需要再讓自己獨處,才能夠把精力補回來。

如果你問我,再重來一次,會選擇辦讀書會嗎?我還是會想辦的,但應該不會是像現在這樣每個星期都有,可能就是三個月辦一場大的差不多。

大致上是這樣吧,也許未來還會有什麼其他的收穫,就且走且看囉。

結論

在這一篇中,我分享了一些關於讀書會的基本概念,同時也分享了自己實際籌辦一場讀書會的心得,希望有讓你對於籌辦讀書會更加的了解。

總結來說,給你一句過來人的話:「籌辦讀書會可以,但一定要先清楚自己的目的與方向,以及它對於你個人的效益延續性,絕對不要覺得它很簡單,就什麼都不規劃就舉辦,那樣絕對會很痛苦。」

讀書會是系列主題,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更深入分享一些籌辦讀書會的細節,歡迎繼續關注。

讀書會系列文章延伸閱讀

  1.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實際運營的收穫與甘苦談
  2. 讀書會形式有哪些?5種常見模式比較分析
  3. 讀書會流程如何設計?完整進行方式全告訴你
  4. 讀書會角色有哪些?必備能力與要注意的點
  5. 9大讀書會技巧,凝聚社群的最佳方式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實際運營的收穫與甘苦談 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內容已被保護!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