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技巧

9大讀書會技巧

凝聚社群的最佳方式


前言

想要辦好一場讀書會,要有對的目標、對的形式、對的流程、對的人,在先前也都有各自撰寫過一篇文章分享,而本篇將會是此系列的最後一篇 (如果你將會擔任領讀人,一定要仔細看)。

讀書會是一種社群,無論今日的籌辦目標為何,都會需要做到「凝聚社群」。而想要凝聚社群,就需要在對的階段,使用對的技巧,這部分也是最重要的環節。

所以這篇文章,將會與你分享 9 種讀書會技巧,整體框架是擷取自《共讀的力量》這本書,並加上我自己舉辦讀書會的運用心得與改良方式,馬上來看看吧。

9大讀書會技巧分享

說到讀書會技巧,可以簡單分成以下 9 種,各有不同的使用階段與適用情景,詳細可參考以下表格:

讀書會技巧使用階段適用情景
1. 131法共讀階段書籍知識點多
2. 議題精讀法共讀階段思考的面相多
3. 便利貼法共讀階段講求效率討論
4. 子彈思考法討論階段議題易有盲點
5. 動態辯論法討論階段議題具有爭議
6. 小S引導術討論階段有新成員加入
7. 心智圖法淬鍊階段思路差異較小
8. 曼陀羅法淬鍊階段思路差異較大
9. World Cafe淬鍊階段需要自由發揮

一、131法

讀書會技巧:131法

131 法適合用在一開始大家一起閱讀書籍整理重點的階段,之所以會叫作 131,是因為會需要每位參與者從書籍章節中整理出以下資訊:

  • 一:利用一句話說明本章節。
  • 三:分享本章節的三個重點。
  • 一:分享一個可運用的部分。
  • (可多一項:本章節值得討論的議題)

每位參與者都需要先完成 131,接著再進行小組討論,並以組為單位,整理出小組的 131,接下來各組再彼此分享,交流觀點。

我對於 131 法的想法

其實 131 還蠻常見的,不只是讀書會,有時候開一些會議,也會利用這種先把重點整理出來,再彼此進行討論的方式。

而我認為,131 的好處在於可以同時做到「重點整理」與「群體討論」,等於說討論完,章節的重點基本上也被整理得差不多了,就能夠往後進行聚焦淬鍊。

不過 131 有個小小的盲點,就是因為是以「共識決」的方式來決定組別的重點,但有些個體分享出來的觀點是非常特別的,只因為缺乏共識而被埋沒,確實是蠻可惜的。

我在籌辦讀書會時,有將此點考慮進去,所以有稍微進行了微調,也因應我們讀書會走「小而精」的路線,所以改成以個人為主體,聚焦討論每位參與者提出的重點及議題。

二、議題精讀法

議題精讀法

議題精讀法簡單來說,就是由領讀人先根據書籍的章節,規劃好一個議題,在會議中讓參與者們去思考與討論 (重點在於深入與聚焦)。

通常使用這種方法,都是因為思考點很多,可能光是一個概念,就有非常多種切入角度。

如果是利用這種技巧,那麼領讀人除了本身要對於書籍非常熟悉外,也需要能夠在參與者卡住時,幫助他們從另一個方向去思考該議題 (最常會使用反問法)。

我對於議題精讀法的想法

我覺得議題精讀法很吃書籍的特性,如果選到那種入門概論式書籍,由於重點內容通常都會比較表面,就比較難找到議題,並進行深入探討。

如果要運用這種技巧,最好選那種整本只講幾個概念,但很值得思考的書籍,如:飛輪效應。光是一個概念,就可以有很多思考方向,這樣才會有互相討論的意義。

另外,根據經驗,如果你是領讀人,要用議題精讀法的方式,最好先找好幾個團隊夥伴 (或是參與者),因為最常見的狀況是議題太難發揮,導致沒有人願意分享,場面會很乾。

如果有先找到「樁腳」,有第一個人說話,後續有人分享的機率會高高大於沒有人出來當頭。

三、便利貼法

便利貼法

便利貼法整體概念就是會發給每個組別一張大大的空白紙,並且給予每個人三張便條紙,三張上面要寫的內容都不太一樣,最常見的會是:

  1. 該章節的重點介紹。
  2. 與自身的連結關係。
  3. 運用於未來的想法。

等到空白紙上被貼滿便利貼後,組別就會開始進行歸納討論,這部分就是便利貼的優勢,可以直接在白紙上畫類別分界,把相關的內容撕下貼到合適的區域進行歸納。

最後以組為單位,選出一個代表,分享自己組別討論後的重點。

我對於便利貼法的想法

便利貼法是蠻好運用的,尤其是在書籍重點本身沒那麼多,會回到每位參與者個人經驗身上時,領讀人就很適合利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讀書會。

便利貼法我覺得精髓在於它的「紀錄方式」,所以也可以結合其他的討論技巧。像是精讀法,可以讓參與者根據一個議題寫三張便利貼,分享三個觀點,最後一樣聚焦討論。

就自己經驗而言,不管是在求學時期,還是出社會後的工作會議,都有利用過這種方式進行討論,因為知識觀點的輸出與歸納速度真的是很快的,可以算是一種高效的技巧。

四、子彈思考法

子彈思考法

子彈思考法適合用於討論的階段,簡單來說就是領讀人先根據書中的重點與讀書會成員背景,列出討論的議題,再讓參與者根據這個議題去拆解成不同的小問題。

可以將這個小問題寫在空白海報的左側,右側則根據這個問題,大家一起去思考對應的策略。

其實就是引導參與者去看出問題背後的整個脈絡,通常一個人思考時,總是容易陷入自己的框架中,所以需要藉由不同的人,共同討論解決方法。

我對於子彈思考法的想法

我覺得子彈思考法很像是在目標管理中,進行覆盤時,會去根據目前的狀況,去重新釐清整個脈絡,從最外層找到最核心的那個問題點。

而單人覆盤,會存在著「盲點」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多人一起覆盤,不同人的思維框架,才能夠破除原有的盲點,共同思考出共同解決的方案。

所以同理運用到讀書會上也是,利用這樣的子彈思考法,能夠一起看清楚背後的整個脈絡,也才能夠找到問題點,有幫助地突破現階段的困境。

五、動態辯論法

動態辯論法

動態辯論法可以想成就是把讀書會當作是一場辯論會,會由領讀人先提出一個本身就存在爭議的議題,像是:到底應不應該早睡?

領讀人可以準備圈叉的牌子,在聽完問題後,每位參與者都能舉牌來表達自己的立場,而領讀人可以再從正反兩方中,找出人來詢問他的想法。

主要就是利用正反辯論的方式,帶起讀書會的討論。不過也避免會起爭執,領讀人也記得要先跟大家說明在討論中沒有任何對錯,共同目標就是一起對議題產生共識或結論。

我對於動態辯論法的想法

我還蠻喜歡動態辯論法的,因為我認為一群人在一起,就是要切磋不同的觀點,如果大家觀點都一樣,那麼基本上整個讀書會就變成取暖大會。

整個討論過程,不會有任何政治正確性的問題,正反觀點都是值得思考的,剛好能夠對應到我很喜歡一句話:「真正有想法的人,腦中可以同時存在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

不過如果是運用這種讀書會技巧,領讀人相對來說就會比較辛苦,除了要先說明清楚規則,整體的秩序也需要好好維持,最重要的是本身也盡量不要帶有太主觀的思維。

六、小S引導術

小S引導術

小 S 引導術是一種讓新朋友快速融入的技巧,適用於討論的階段。

整體流程就是,在書籍重點討論完之後,領讀人可以先問大家有沒有想要共同討論的議題,此時舊朋友可能會願意主動發表,新朋友相對可能較安靜。

在大部分議題都提出後,接下來就是讓大家用「+1」的方式進行問題的票選,所以即便是新朋友,也能夠用簡單的 +1,來選出自己最願意討論的話題,並一起參與討論。

我對於小S引導術的想法

我覺得整個概念就是利用「舊帶新」,讓舊的參與者自主發揮,再搭配低門檻,讓新的參與者願意參與,順利讓其融入到整個群體之中。

雖然這個技巧感覺很簡單,但我認為它會是很重要的一個技巧,很多時候讀書會沒什麼討論,是因為凝聚力並不足,大家彼此都陌生,戒備心都很高。

利用這種方式,可以讓每個人卸下初次接觸的戒備,願意參與討論 (參與門檻低,且議題與自己有關),確實是帶領一場讀書會的重要技巧。

七、心智圖法

心智圖法

這個方法應該不用我解釋,心智圖我相信大家都熟悉,用於最後的統整很合適。

實務上就是由領讀人將最重要的議題寫在空白海報的中央,接下來由參與者們向外延伸去思考,雖然可以無限延伸,但建議最終取 3~5 個分支會比較好統整。

再由這 3~5 個分支中的各個觀點,取出約 3 個,當作整場讀書會的結果與行動目標。

我對於心智圖法的想法

心智圖真的無所不在,我自己不只在讀書會上,可能連在規劃網站主題、設定目標等等,都會使用到心智圖 (我習慣用 CoggleXmindGitmindMindmeister 等心智圖軟體)。

對於個人來說,心智圖就是先將自己的想法展開,再去進行歸納統整,最後列出重點;而如果運用在讀書會,也是先將大家的想法集結,最後再選出重點。

將腦中的想法視覺化呈現,往往就是釐清思維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10款心智圖軟體推薦,優缺點與方案費用完整分析

八、曼陀羅法

曼陀羅法

比起心智圖法,曼陀羅法更同時具備「視覺化」與「思考性」,適合運用在討論及淬鍊環節。

簡單來說,會先在空白海報上畫九宮格,中間的那格會是領讀人設定的議題,而針對這個議題,每一組 (最多八人) 需要先在外圍填上延伸的問題,每個人都必須填到。

接下來,針對這些問題,領讀人要讓不同人來回答,也就是 A 提了這個問題,要讓 B 來答,因為這樣才能促使參與者去思考一些自己沒有想過問題。

我對於曼陀羅法的想法

曼陀羅法相較於心智圖法,比較常用在參與者的觀點面向都比較不同的時候,所以才會需要藉由這種方式,讓他們去思考自己可能沒思考過的問題,跳脫原有思維。

曾經有一場讀書會,參與者都是比較新手的創作者,這場讀書會就讓我收穫很大,因為我不斷接收到我的程度中不會出現的問題,但這也就促使我去思考這些問題,補足我的這些部分。

這個方法好就好在,能讓自己去想自己沒想過的事情,使得視野更加寬廣,思維更加深入。

九、World Café

World Café

World Cafe 的概念,就像是大學的分組報告,教授交代報告方向,各組自行選出組長,確認具體的討論主題,接著就分工,學期末每組上台報告。

換到讀書會的場景,就變成讓參與者自行選擇組別,每組再根據書籍決定要討論的主題,並且進行深入的對談與討論,最終淬鍊成結果發表。

而領讀人要做的工作,就是確認每組的分配平均,組員間的思維也不會太相近 (太相近就容易產生共識,比較難產生出不同面向的觀點,也就缺少思維碰撞)。

我對於World Café的想法

如果你是新手領讀人,我覺得選擇這種方法對你來說應該會是最輕鬆的,畢竟做的事情比前面幾種還要少非常多,甚至連思考議題都不用了。

不過我認為這種方法有個小缺點,就是會變成整個讀書會你只跟你自己組別的人熟,整個交流的範圍就侷限住了,有些參與者來參與讀書會多少還是想認識多一些人的。

所以如果是利用這種方式,我覺得要額外設計組別與組別間的互動,像是可以以組為單位,再跑一次前面提到的曼陀羅法,也許整體會有更多交流。

我比較常用的讀書會技巧搭配

就我自己籌辦的讀書會,以及過去讀書會的經驗,比較常會用到的技巧大致上有這幾個:

  • 共讀階段:131 法 + 議題精讀法
  • 討論階段:動態辯論法
  • 淬鍊階段:曼陀羅法

在共讀階段,會先用 131 進行重點整理,再請參與者延伸出自己的議題,接著會再運用議題精讀法,深入探討這個議題。

而在討論階段,模式會比較偏向動態辯論,會提出一個議題,讓大家進行正反面的觀點分享。像是:「創作者需不需要團隊?」喜愛團隊運作與提倡一人公司的參與者,就會進行觀點交流。

最後的淬鍊階段,運用的方法比較像是曼陀羅法,引導大家丟出不同的問題,再由不同的參與者進行回應。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有問題大家都沒有想過的狀況 XD

結論:各種方式都建議嘗試

在分享了那麼多方法以及我各自的想法後,我想要說的是,雖然每種方式都有適合的場景,但也不見得只能侷限在那些方式中,有時候嘗試其他的技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初我創立讀書會初期,嘗試過很多不同的方式,有些很成功,有些很慘,到最後也是將前面說的方式再進行微調,最終才變得像現在一樣比較流暢。

建議你可以多多嘗試,甚至如果你能夠想出這九個讀書會技巧外的新技巧,那更是厲害,也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分享。

好了,那讀書會的這系列文章就到這邊,未來如果有想到可以補充的部分再來分享。

讀書會系列文章延伸閱讀

  1. 為什麼要籌辦讀書會?實際運營的收穫與甘苦談
  2. 讀書會形式有哪些?5種常見模式比較分析
  3. 讀書會流程如何設計?完整進行方式全告訴你
  4. 讀書會角色有哪些?必備能力與要注意的點
  5. 9大讀書會技巧,凝聚社群的最佳方式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文章目錄
返回頂端